公卫执业/助理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队列研究的相关计算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打卡第二期>

队列研究的相关计算是公卫医师考试中会涉及的知识,为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医学教育网小编特整理了这篇“队列研究的相关计算”的文章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结局事件的发生率的计算是队列研究资料分析的关键,常用指标有:累积发病率、发病密度和标化比。

(一)累积发病率:分子为整个观察期内的发病(死亡)人数,分母为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此种计算是在研究人群数量大且稳定的前提下才成立。累积发病率的量值变化范围为0 ~1。

(二)发病密度:计算时以观察人时作为分母进行计算。发病密度的量值变化范围是0→∞。

(三)标化比:在研究对象数目少,结局事件发生率低时,以全人口发病(死亡)率为标准,计算研究人群的理论发病(死亡)人数,即预期发病(死亡)人数,再计算该人群实际发病(死亡)人数与预期发病(死亡)人数之比,求得标化发病(死亡)比。最常用的是标化死亡比(SMR)。SMR<1说明被标化组人群的实际死亡人数小于该研究人群的期望死亡人数,也就说明一般人群的健康状况不如被标化人群。

根据以上结局事件的发生率,接下来就能够计算出相对危险度(RR)和归因危险度(AR),从而评价暴露的效应。

(一)相对危险度(RR):表明暴露组发病(死亡)的危险是对照组的多少倍。RR值越大,表明暴露的效应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的强度越大。RR=Ie/I0,式中Ie和I0分别代表暴露组和对照组的发病(死亡)危险,用累积发病率或发病密度测量。

(二)归因危险度(AR):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的差值。AR=Ie-I0。

RR与AR二者都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指标。但是二者的流行病学意义是不同的,注意区分。RR说明暴露者发生相应疾病的危险是非暴露者的多少倍。AR则是指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因该暴露因素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如果消除该暴露因素,就可减少这个数量的疾病发生。前者具有病因学的意义,后者更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无忧实验班

2025课程

27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