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尿药的生理学概述是2016年公卫医师大纲变动的部分,小编整理了相关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尿的生成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及分泌。
血液流经肾小球,除蛋白质和血细胞外,其他成分均可经肾小球滤过而形成原尿。正常人每日生成的原尿可达180L左右,但绝大部分被重吸收。影响原尿量的主要因素是肾血流量和有效滤过压。有些药物(如强心苷、氨茶碱)能通过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使原尿量增多,但由于存在球-管平衡的调节机制,终尿量增加并不多,只能产生较弱的利尿作用。
正常人每日排出终尿仅1~2L,约占原尿量的1%,而99%的水、钠被肾小管重吸收。如果药物能使肾小管重吸收减少1%,则终尿量可增加1倍。由此可见,肾小管是利尿药作用的重要部位。利尿药的作用强度主要又以其对肾小管作用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根据各段肾小管对Na+、Cl-和水等重吸收的特点将肾小管分为以下不同部位:
1.近曲小管原尿中85%的NaHCO3、40%的NaCl、葡萄糖、氨基酸在此段被重吸收。该段Na+主要通过钠泵和H+-Na+交换的方式被重吸收。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的H+来自H2CO3,而H2CO3由碳酸酐酶催化CO2和H2O生成。低效利尿药乙酰唑胺可通过抑制碳酸酐酶,减少H+的生成,抑制H+-Na+交换,促进Na+排出产生利尿作用。但由于受近曲小管以下各段肾小管代偿性重吸收增加的影响,乙酰唑胺的利尿作用较弱,而且易致代谢性酸中毒,现已少作利尿药使用。
.....
点击进入论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