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执业医师 > 辅导精华 > 正文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执业医师考试考点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1.临床表现

  (1)慢性期。可持续1~4年。起病缓慢而隐袭,主要症状为乏力、消瘦、多汗等代谢亢进的表现,及脾大引起的左上腹不适。脾大明显,常呈巨脾,往往就医时脾已达脐下。半数患者有肝大。

  (2)加速期。可维持数月到数年。常有发热、虚弱、消瘦明显,脾迅速增大,骨骼疼痛,贫血和出血进行性加重,对原来有效的药物失效。实验室检查:①血或骨髓原始细胞>10%;②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20%;③不明原因的血小板进行性减少或增高;④出现Ph染色体以外的其他染色体异常;⑤骨髓培养示集落减少而集簇增加。

  (3)急变期。为慢粒终末期,临床表现与急性白血病相似。实验室检查:①骨髓中原始细胞>20%;②外周白原粒+早幼粒细胞>30%;③骨髓中原粒+早幼粒细胞>50%;④出现髓外原始细胞浸润。多数病例急粒变,20%~30%急淋变,偶有急单变等。急变后往往数月内死亡。

  2.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为其特征。白细胞计数早期多在(20~50)×109/L,晚期可达(100~600)×109/L.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可见各阶段细胞,其中大多为中性晚幼粒及杵状核细胞,其次为分叶核和中幼粒细胞,原粒和早幼粒细胞的总和在10%以下。此外,嗜酸、嗜碱性粒细胞绝对数也增多。淋巴及单核细胞百分数明显降低。

  (2)骨髓象检查。骨髓象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细胞分类与血象相似,但成熟程度比血象稍低。晚期红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生成受抑,在早期巨核细胞可增多。

  (3)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90%以上的慢粒患者有特异性的Ph染色体,对于慢粒的诊断及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3.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贫血、乏力、多汗伴有巨脾,应考虑慢粒的可能。诊断主要依靠血象及骨髓象检查。细胞化学染色和染色体检查常可进一步肯定诊断。慢粒在血象上要和类白血病反应鉴别,后者脾无明显肿大,中性粒细胞常有中毒颗粒和空泡,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强阳性,血小板及红细胞改变不大,原发病控制后血象随之恢复正常。

  (2)鉴别诊断:①类白血病反应。常并发于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可见幼稚细胞,原发病控制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随之消失,脾大一般不如慢粒显著,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常见中毒颗粒和空泡,嗜酸、嗜碱性粒细胞不增多,NAP反应强阳性,Ph染色体阴性。②骨髓纤维化。巨脾,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可见幼红幼粒细胞,可与慢粒混淆。但骨髓纤维化白细胞增高一般不如慢粒显著,NAP反应阳性,Ph染色体阴性,外周血易见泪滴状红细胞。

  4.治疗原则

  (1)羟基脲。是治疗慢粒慢性期和加速期最常用的药物。常用量为3g/d,分2次口服,待WBC降至20×109/L左右,剂量减半,降至10×109/L,改用小剂量(0.5~1g/d),长期维持。用药期间需检测血常规,以便调节用工剂量。也可用白消安(马利兰)、二溴甘露醇、环磷酰胺。目前常用α-干扰素,希望消除Ph阳性白血病细胞以防止或延缓急性变的发生。

  (2)干扰素。每日500万~900万U,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长期应用(数月至2年),约1/3患者Ph染色体阳性细胞减少,有人甚至可转阻。干扰素与小剂量阿糖胞苷合用可提高疗效。

  (3)造血干细胞移植。应在慢粒慢性期缓解后尽早进行。45岁以下者疗效好。

  (4)慢粒急变的治疗。按急性白血病化疗方法治疗。但患者对药物耐受性差,缓解率低,且缓解期很短。

  (5)异基因骨髓移植。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