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术语 > 正文

嗳气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证名。见《丹溪心法·嗳气》。

  指气从胃中上逆。胃出而作声,多见于饱食之后。

  《伤寒指掌》卷三引邵仙根谓:“嗳气者,因气抑遏不宣,上逆作声而嗳气,每有饱食之后而作者,可知其因于胃气郁滞也。”嗳声沉而长,常兼有脘腹饱胀感。多因中虚、胃气不和,或挟气、火、痰、食,致使清气下陷,浊气上泛而嗳气;亦可因肺气不降所致。

  宜和胃降逆为大法。

  胃虚,用旋复代赭汤;脾胃虚寒,理阴煎;胃虚气滞,十味保和汤;胃有宿食,保和丸、曲术丸;胃寒、饮食不易消化,养中煎、理中丸;胃虚挟痰,用和胃二陈煎,胃有痰火,星夏栀子汤;如属肺气不降者,用苏子降气汤。方隅认为:嗳气“治法俱宜开郁行气而兼清痰降火之剂,如二陈汤加朴、附、山楂、炒连治之可也。”(见《医林绳墨》卷二)。嗳气与噫气不同,嗳气多属实;噫气多属虚。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