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助理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从《医林绳墨》看方谷的学术思想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技能全能包> 搞分秘籍>

  关键词:医林绳墨 方谷 学术思想

  《医林绳墨》为明代名医方谷的代表作,全书共八卷,刊于1584年,论述多种常见病。方氏医论一本于临床实践,不拘泥于旧说,多有创新,治疗强调辨证求因,随证施方,因证加减,较全面地反映了方氏的学术观。兹就其主要思想作一浅探。

  1.八纲辨证,周旋中矩

  八纲辨证是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内容之一。虽然八纲辨证的创始者是谁,至今尚无定论,但“八纲的概念和内容,在明代已为医家所重视、所接受、所统一”已成为共识。方氏正是运用八纲辨证的高手。比如中风之证,他认为有表里之分,表症见有脉浮、恶风恶寒、拘急不仁,治宜汗之,得小汗为可复。里症则又有中脏、中血脉、中经等分别,云:“中脏者多滞九窍,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耳聋而眼瞀,大小便闭结,痰涎壅盛,不能言语,危甚风烛,急宜下之。中血脉者口眼歪斜,语言不正,痰涎不利,手足瘫痪,宜以二陈汤加竹沥、姜汁。”“若外有六经之形症,则从小续命汤加减以发其表,后用通圣散,辛凉之剂,兼治其里。若内便溺之阻隔,肢不能举,口不能言,此中经也,宜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先补其血,次养其筋。”真可谓表里分明,治之有道。

  寒热虚实亦为八纲辨证之重要组成部分,唯详辨之方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方氏治病,皆按寒热虚实分证,不偏于寒凉或温补。如咳嗽一证,方氏认为病因有痰、火、风、寒、湿、热之不同,故临证之际必当详加辨证方可立法用药。有热痰者,痰历火动,或好炙爆、酒面、膏粱、油腻等物,蓄积于内,化为稠痰,故发而为胸满气急、痰喘不利,治疗当清气消痰,用二陈汤治痰则嗽自止,枳壳利气则痰自消,茯苓、甘草和中则痰自运。至于风寒咳嗽,症见鼻塞声重、恶寒,治宜温散,可加荆、防、苏、麻,若脾湿动而生痰,症见痰涎壅盛,动则便有稠痰,因嗽而痰不已,加白术。若气盛而伤金,症见有声痰少、面赤,谓之火嗽,可加芩连。

  以上诸证属实证之例,此外尚有盗汗出、肌肉脱、痰唾粘稠、寒热乍发之劳嗽,动而喘嗽、胸满气急、卧不下床之肺胀,则为虚证,治当补益。又如瘫痪之证,方氏认为有虚有实,云:“经所谓土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此膏粱之疾,非肝肾之虚,治宜泻之,令土平而愈,用三化汤、调胃承气汤,选而用治。至若脾虚之人,亦有四肢不举,但所中无痰涎,言语或不利,治宜十全大补汤及四物汤,去邪以留正也。”

  八纲之中阴阳为总纲,方氏在临证之际常先辨之,然后立法用药。譬如自汗之证,方氏曰:“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者,阴虚阳必凑,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乘,发厥而自汗,此阴阳虚实之所致也。治疗之法,阳虚阴必乘,宜用生脉散,敛而实之;阴虚阳必凑,宜用当归六黄汤,收而敛之。”又如盗汗之证,方氏认为系由阳胜不能养心以自守,阴虚不能外护以自持,令津液耗散、腠理不密所致,治宜补而实之。再如虚损之证,则必当先辨阴阳,阳虚多痼冷,阴虚多积热。阳虚则面无精彩而形体痿弱;阴虚则气急咳嗽而盗汗发热,治疗上应阴虚补其阴,阳虚补其阳,补阳不可以伐阳,补阴不可以损阴。此皆方氏经验之谈。由此可见,方氏对八纲辨证了然于胸,其辨证论治之方法堪为后世师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遣方用药,不拘一法

  由于病人体质不同,致病原因各异,故临证之际,单以一法治之每每顾此失彼,而各种治则的恰当配合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方氏深明此理,运用亦臻化境。

  如阳明经之火上炎所致头痛,方氏曰:“慎不可偏于风治,而专用风药;偏于火治而偏与寒药,使寒胜之剂,非唯不可上行,亦且伤于肠胃,气滞不行,其痛尤甚。偏于风治,如用风药,则香燥动火,而反生痰,症亦变重也。必须轻扬降火之剂治之,少兼风药。”用药可选玄参、花粉、连翘、黄芩、山栀、石膏、升麻、白芷、羌活等。方氏在此说明了药性及单一治法之偏颇,头痛病位在上,非风药之轻扬而不能上达,然风药其性香燥易动火生痰;火性炎烈非寒凉无以为治,然寒性沉降,不但不能上行,且易伤肠胃,又因寒性凝滞,可使气郁血结,头痛更甚,然两药相配则各得其所,寒药借风药上行直达病所,且无碍胃、凝滞之弊;风药散火于无形,也无香燥之过,可谓妙哉。

  又如关格之症,皆因郁遏之气,蕴蓄不出,积久成疾,有难转输,此时反将酒色以淘其情,郁怒以加其病,则损于上者为格,损于下者为关。格则横格在上,中气满闷,喉中如粉、絮、梅核之状,咯不出咽不下,每发欲绝。关则关闭于下,小腹急疾,或胀满填塞,欲升不升、欲出不出,而为关闭之症。二者之治颇难,若尽用通利之剂治下则不利于上,尽用提吐之剂治上则不利于下,故方氏曰:“多提则多胜,多利则多闭。”方氏治用二陈汤去草为主,加以归、术、人参、沉香、木香、姜炒黄连等,升提、降下并用,如此则上下兼顾矣,可谓经验老到。

  再如治膏淋、石淋,方氏认为乃由热淋、血淋日久,煎熬水液而致。其理恰如滴水之器,上窍闭则下窍不利。而时医多用散热利水之剂,此乃治热淋、血淋之法,显然不适用此。方氏曰:“其膏淋、砂石淋,必须开郁行气,养血滋阴方可,所以古方用郁金、琥珀以开郁,青皮、木通以行气,当归、牛膝以养血,黄柏、生地以滋阴。”如此诸法合用则多能“应手而获效也”。

  方氏治痉亦不独守一法,且常常不从风治而从血治,并引丹溪语说:“凡遇痉证宜补虚养血,少兼降火,切不可作风治,而用药兼风,恐反燥其血室而致不救之患。”如绝无风邪之人而患筋脉挛急,为角弓反张之证及老人血气衰少,夜遇阴寒而致脚腿筋抽痉等俱用此法,至于药物则用姜制之当归、芍药,竹沥制之人参、南星及秦艽、续断、独活、牛膝等。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其他如妇人咳嗽而溺出者,治用生脉散加归、术、青皮、柴胡、黄芩,滋阴以治本,降火以治标。如此等等,均是方氏强调多法治疗之明证,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他的辨证论治思想。

  3.便方草药,广收博采

  验方、便方多为民间百姓所用,方谷身为医官,非但不象一般医者鄙视之,反以虚心的态度广泛收集加以验证。《医林绳墨》里即记载了不少确有疗效的验方、便方。如用大黄、黄柏为末,猪胆汁调敷白散,治疗伤于血分之肿毒者;用南星、半夏为末,鸡子清调敷治疗伤于气之肿毒者;用紫苏、灯草煎汤时时服之治血瘕;用黄连、槟榔治积;用雪里青治喉缠风;以麻皮搽油刮背项,或以十指甲下刺血治中寒之厥逆;用大蒜捣烂贴于涌泉治血厥;用小儿胎发烘灰、琥珀为末,灯草汤调服治血淋;灸囟门治鼻流浊涕,鼻不可闻之脑漏等等。其中有些至今仍在临床应用。

  书中有些草药未载入本草书籍而出产在当地,它们对某些病种有着奇特的疗效,只是由于地域等原因未得以公认与推广,方氏在其医疗实践中十分重视此类药物的挖掘应用,确有疗效者一一记录在案。如用平地木、仙人对坐草,或石茵陈,或荷包草捣烂,以生白酒和汁饮之,治疗湿热所致黄疸沙,症见面目肢体俱黄、小便红赤,或便溺而沾衣者有如栀柏之染黄,胸腹胀闷,嗳气不顺,四肢倦怠,大便虽去而不流利。又如火丹一症,“头面目肿,胸腹胀闷,腿足浮肿,小水不利,气急,生痰,其肿发白癍如铜钱之大,圈圈圆圆,有若疮癍之见,或赤者,名曰赤火丹,此湿热之气有伤于血也;白者,曰白火丹,此湿热之气有伤于气也。”治之之法,“宜清热凉肌之剂,如荷包草捣烂,肿处擦之,随手可消,生酒和服,中气自清。”其他如用雪里青治痰火,黄连苗治痢疾等,均反映方氏过人的胆识及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综上所述,方氏治学兼纳百川,精于临床,每多创见;身为医官、名医,却非常重视民间疗法,搜集验方,推广草药,充分展示了一代大医的风范。方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八纲辨证理论,为后世医家学习运用八纲辨证树立了榜样,更在临床实践中完善了对一些重要病证的认识,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学习。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中医助理医师-高效定制班

2025年新课

42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