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助理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吴昆生平著作考

  关键词:吴昆 明代 生平 著作四种

  吴昆(1552~1620年)字山甫,号鹤皋山人,因其洞参岐黄奥旨,人称“参黄子”。安徽歙县人。

  祖父吴正伦,为明代隆庆至万历间名医,曾治愈神宗朱翊钧疾病,以及穆宗朱载后贵妃之疾病而名闻朝野。后来遭太医妒忌,饮毒酒而亡。伯父元昌,父亲文韬二公,皆修德隐居世中,家中藏书甚为丰富,对《内经》颇多研究。昆自幼聪明好学,熟读六籍文章,习儒举业。因受家庭熏陶,常浏览医书,在15岁时,已开始接触医学,通读《素问》、《灵枢》、《难经》、《甲乙》、《脉经》、《伤寒论》等经典,精晓河间、东垣、丹溪等诸贤医籍,为其日后行医、著书打下了良好的医学基础。

  25岁时,举业不第,乡里长者劝其“古人不得志于时,多为医以济世。”由此专心于岐黄医事。拜余养正(午亭)为师学医。据吴氏著作中记载,为师教导主要从临证看病切脉、处方用药上,传授心得秘诀。三年后,游学于江苏、浙江、湖北、河南、河北等地,负笈万里,就“有道者为师”,故称有“七十二师”。谦虚好学的品质,丰富了吴昆的人生阅历,开阔了医学视野。注意吸收不同流派的医学经验及秘传,同时,广交朋友,拓宽了思维空间。在此时,校注整理滑寿《明堂图四幅》。

  33岁时,传授医学,带徒弟三人,方元振、汪跃德、汪縂及侄孙吴子湛,因于“世医昧于上古经论,不达于中古之方”,不明方义与方证关系,不明药物升降浮沉之性,以及宣、通、泻、轻、重、滑、涩、燥、湿之法,反正类从之理,而盲目执方用药疗病,危害性极大。于是选取古今良医之方七百余首,“揆之于经,酌以正见,订之于证,发其微义”,著成《医方考》六卷。同年,又将所读过有关诊病切脉的医书要点,摘抄为语录,重点注释或述之师传心得,著成《脉语》二篇。

  43岁时,吴昆对《素问》进行全文注释,著成《素问吴注》(自序作《内经吴注》)二十四卷。从该书参校友人名单推测,此时期吴昆可能在太医院里教授《素问》,整理者有太学生8人,太医院医生1人,儒生3人,礼部儒生3人,庠生6人,居士1人,共计21人。此书可能是吴氏授课讲稿,由众人整理收集而成。著述的动机见自序:“隋有全元起,唐有王冰,宋有林亿,尝崛起而训是经,是庶几昧爽之启明哉,待旦者较然睹矣,独其为象,小明则彰,大明则隐,谓之揭日月而行未也”,于是“居常晷度有熊,日术其旨而讨论之”,“不揣管陋,释以一得之言”,在王冰二十四卷本基础上,参考宋臣林亿新校正语、师传心得,发挥自己对文字音训、释义特长,进行了整理注释,使《素问》读起来通畅,文义明白,转难为易。从写序时间上推论,他对此书研究很早就开始,原因有二:一是祖父擅长《内经》研究,有家学庭训的治学传统。二是《医方考》对病证机理、方药注释,均显示他对《内经》研究功力。

  67岁时,随之临证经验的积累,学识日丰,对以往针砭治验不能尽得其中之奥旨者,经过三十年不断探讨,始破迷津,医学思想进入成熟期。带生徒23人(包括侄孙吴象先),将自己在针灸方面的研究心得,结合历代经典论述、医家歌赋,写成《针方六集》六卷,旨在羽翼《图经》(明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学习使用。吴氏订校滑寿《明堂图四幅》(又作《正伏侧人脏腑明堂图》),一并收入此书卷首“神照集”中,形成该书图文并茂的著述特点。

  据丹波元坚《医籍考》“亡名氏鹤皋山人传”分析,吴氏还著有《十三科证治》、《参黄论》、《砭鴌考》、《药纂》等书。惜今未能见到。从吴氏已出版传世的医著中看,这此作品完全是可能的事,如《医方考》对贝母、柴胡、杏仁、糯米、醇酒、橄榄、白曲、麦芽、山楂、淡豆豉、麝香、枳枸子、乌梅、香薷、云母等药物所作的考证,以及分析方剂组成的药理作用,显示了吴氏对药物研究的功力,著有《药纂》是十分自然的事。再如该书论病说因,涉及伤寒、内科、外科(痔漏、痈疡)、耳鼻咽喉眼、妇人、小儿、痘疹、养生等临床各科范围,因医生精通十三科乃是明代任用医生的标准,故著此书不是难事。再则,《针方六集》是专论针刺、灸艾之文,而吴氏以综合医学的观点,认识微针之奥,精专于砭鴌文集研究,笔触所及而著有《砭鴌考》。

  此外,吴氏一生读书勤奋,纵横正史、野史、笔记小说、易学、数术、运气,以宏观角度审视医学现象,以《易经》水火既济、九六阴阳解释《内经》阴阳,以《尚论》释五行原委,以《史记》、《北齐书》、《魏志》、《南唐史》、《太平御览》、《泊宅编》、《遁斋闻览》、《内则》等,野史笔记医药内容,以及《医说》、《医余》等书中的病案论药摘出,充实到《医方考》里,增添了文章雅趣。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著作版本考

  吴昆的著作,自明代万历年以来,距今已五百余年,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著作主要有:《素问吴注》、《医方考》、《脉语》、《针方六集》四种,其余著作流传少。现将四种医著版本状况作如下介绍。

  1《医方考》六卷、《脉语》二卷

  由于二书是同年同时所刊,所以版本相同一并介绍。据《联目》介绍存世12种版本,其中明刻5种:万历十四年(1586)亮明斋版本(附《脉语》)、万历十四年友益斋刻本(附《脉语》)、万历琅环刻本、万历本、年代不详明刻本。抄本2种。日本刊本4种:元和五年(1619)梅寿刻本,宽永六年(1629)秋田勘兵本、庆安四年(1651)秋田屋平左卫门刊本、年代不详的日本刻本。民国排印本1种,即《中国医学大成》所收本。另据三木荣《朝鲜医学史》、崔秀汉《朝鲜医籍通考》记载,《医方考》、《脉语》均有朝鲜刻本存世,年代未详。

  归纳上述版本:早期刊本有2种,来源明显不同。①万历十四年亮明斋刊本,保存有江东之、方时化序,无汪道昆序(明代史学家),参校者6人:友人黄基、蒋中谷,门人方元振、汪跃德、汪縂,从侄吴子湛。依此分析,此本当为其弟子、亲属所授亲传之本,为善本无疑。②万历十四年友益斋本,有汪道昆、江东之、方时化序,参校者为同乡方处厚所为。由于汪序最早,是研究吴昆生平重要文字依据;,故版本价值、文献价值均应受到重视。日本刊本基本属于一种流传系统,即日本元和五年梅寿本,其余为此本翻本。抄本状况未及考察。《中国医学大成》本,据曹炳章序云“每书必选精刊、初印、足本,其他亦多为明刻精本、家藏孤本”,此本应为精善之本,其中保留诸本脱落的方名一处。

  2《素问吴注》二十四卷(自序作《内经吴注》)

  《联目》载有今存世14种版本,其中明刊本3种:万历三十七年(1609)石室刻本、万历刻本、明刻本。清刊本7种:正学斋刻本、光绪二十年程梁刻本、宏道堂本、隆文堂本、文兴堂本、巴川儒兴吕力本、清刻本,抄本1种。日本刻本2种:元禄六年(1693)本、宝永三年(1706)本。就考察所见,此书虽然版本多,但彼此差异不大。清代刊本多沿习明代几种刊本特点。该书早期刊本系统有二:①万历三十七年石室本,保留吴序、张元裕序,但目录有脱,参校人名单有脱。吴昆书成以后(1594年),未能刊刻,但在歙县曾有流传,尤为喜欢岐黄医术者所看重,故在万历己酉(1609年),由张元裕氏写序刊行,以清除后学对《素问》学习上的“迷醒之疾”。据自序、张序以及书口作“内经吴注”等特征,均符合万历三十七年刻本鉴定。万历刻本属此系统,行款相同,然脱张序。②光绪二十年程梁本,是程氏购得万历原版书而重刻,此本有多处与石室本系统有异,但目录、校阅人名完整,似明代另一版本系统。

  3《针方六集》六卷

  该书成书于1618年,程处士(程标)为感谢吴昆治愈疾病之恩而开刊此书。今传世仅有二种本子:①明刊本。北大藏本,无牌记,卷首有自序,正文首行下有“古歙鹤皋吴昆述,海阳玉阉程标梓”。明堂经穴总图二幅,各为五个半版版面(均有书口象鼻)接续而成,书口刻工姓名为“黄鼎”。重庆图书馆所藏惜未能见到。②抄本。删去所有图谱,误字较多,此本抄自明代程标本。明刊本的版本价值在于反映明代安徽地区雕版工艺,采用拼版雕刻印刷技法,人体绘画按5:1比例。由于木雕艺术自清·雍正以后才采用7:1人体绘画比例,故吴氏明堂图谱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济仁,等。吴昆和《素问吴注》。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7,6(3):22。

  [2]吴昆。《脉语·自序》。中国医学大成。岳麓书社。1990年影印。

  [3]吴昆。《吴注素问》。石室藏本。

  [4]薛清录,等。《全国中医联合目录》。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年。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中医助理医师-高效定制班

2024年新课

39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