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学家。浙江镇海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学系。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教授。率先对中医称为命门之火的肾阳进行研究,发现肾阳虚证病人,其反映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尿17-羟皮质类固醇值明显低下,经补肾中药治疗可以恢复正常。这一结果得到国内7个省市以及日本高雄医院等研究单位的重复与公认。通过对同病异证组进行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的对比研究,推论肾阳虚证主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这一成果的意义是首次用现代科学方法在国际上证实肾阳虚证有特定的物质基础。通过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唯有补肾药才能作用并提高下丘脑的双氢睾酮亲和力及CRF基因的表达,对肾阳虚证达到能定性、定量以至将主要调节中枢定位在下丘脑提出多方面的有力证据。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沈自尹教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的开拓、肾本质的研究和传统老年医学研究。自50年代率先对中医称为“命门之火”的肾阳进行研究,发现在西医是全然不同的病种,按照统一的辨证标准,病人只要符合肾阳虚症,其反映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尿17羟皮质类固醇值明显低下,这一结果得到了国内外研究单位的重复与公认。1979年起采用同病异证组进行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对比观察,可推论肾阳虚主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这一成就的意义是首次用现代科学方法在国际上证实肾阳虚症有特定的物质基础。经过长达40年的研究,近来更进一步采用分子水平的检测方法证明唯有补肾药才能作用并提高下丘脑的双氢睾酮受体亲和力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信使核糖核酸的表达水平,对肾阳虚症的发生原理以及调节枢纽提出更有利的证据,既从临床上证明中医的“证”是科学的客观存在,又用科学语言阐明“肾阳虚”的本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将肾阳虚研究的结论用于治疗隐性啊狄森氏病,预防哮喘季节性发作,为长期用激素的哮喘患者撤除激素,防治慢性气管炎,减轻激素副作用等均能提高疗效。
70年代初根据大量的临床实例和科学实验,首先提出中西医结合的途径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而改变了中西医药简单相加的局面,以后又提出“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对中医辨证向科学化、客观化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肾的研究等6部中西医结合学术专著。1979年获全国医学卫生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981、1983、1985和1987年分别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多次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共计16项。1996年还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以民间形式对国际上所取得的中医药重大成果并达到首创与公认的开拓者进行奖励的广州仲景中医药杰出成果奖。多次应邀赴日本、香港、澳州讲学与出席国际性学术会议。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7名,现正指导博士后研究生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