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公共卫生知识 > 传染病卫生标准 > 正文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附录C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方法

  目前仍然要采取综合性治疗。首先应抓好“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针对各期的病理生理改变,在各该期到来之前采取预防性治疗和防治合并症的治疗,特别是应抓好抗病毒治疗及液体疗法。对重症患者要抓紧抗休克、预防出血及肾功能衰竭的治疗。

  C1 发热期的治疗

  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抗渗出、抗出血。

  C1.1 尽早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对呕吐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补充平衡盐液和葡萄糖液。

  C1.2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及血浆渗透压平衡:发热早期,成人补液量一般约为每日1500mL左右,对有呕吐、腹泻者应酌情增加,补液尽量口服,不足部分静脉补充。发热后期,多有血液浓缩,应静脉补液,采取以平衡盐液为主的综合性液体疗法。同时注意热量摄取(可用高渗葡萄糖液),并给予大剂量(5g)维生素C和维生素E.部分病人发热后期中毒症状严重,有恶心、呕吐,应按照病情调整和保持酸碱平衡。对外渗现象明显者,应静脉补充低分子右旋醣酐、血浆或人血白蛋白。

  C1.3 抗病毒药物治疗:一般5病日内应用效果好。病毒唑成人一般每天1.0g,分二次静脉滴注。疗程5~7d.病程早期,重症病人可选用恢复期血清(20~30mL,一次肌注),干扰素(100~300万u/日,肌注,连续3~5d)。

  C1.4 发热后期,每日尿量少于1000mL或每小时平均尿量小于40mL为少尿倾向,应及时采用预防性治疗,可酌情应用利尿剂。

  C1.5 对高热,中毒症状严重者,可选用氢化可地松(每次100~200mg)或地塞米松(每次5~10mg),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

  C2 低血压期治疗

  以积极补充血容量为主,并针对微循环功能障碍、酸中毒、心功能不全等,进行相应的治疗。力争血压尽快回升,于4h内达到稳定。补充容量应早期、快速、适量。

  C2.1 补充血容量

  C2.1.1 液体成分:以综合性液体(如平衡盐液,低分子右旋醣酐溶液)为主。渗出严重者胶体液量可加大(血色素每上升1mL约需150mL),但低分子右旋醣酐24h用量不得超过100mL.有条件者,可用血浆或人血白蛋白等胶体溶液。

  C2.1.2 早期扩容:收缩压低于13kPa(100mmHg),或较其本人基础血压低2.7kPa(20mmHg),应立即补液扩容。

  C2.1.3 快速扩容:低血压时静脉快速滴注,100滴/min左右。休克时首次300mL液体在30min内静脉滴注,随即静脉快速滴入200~300mL(130~150滴/min)。以后根据血压回升情况及血液浓缩改善程度,调整补液速度及补液量。快速补液应注意液体温度(适当加温)、输液反应及心肺情况。对老年及心肺功能不良者,补液速度适当减慢。

  C2.1.4 适量扩容:根据达到下述五项指标,确定补液量。

  a)收缩压达12~13kPa(90~100mmHg);

  b)脉压差大于3.4kPa(26mmHg);

  c)心率100次/min左右;

  d)微循环障碍缓解;

  e)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接近正常。

  C2.2 调整酸碱平衡:有酸中毒时,可选用5%碳酸氢钠溶液,或3.64%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HAM)。

  C2.3 强心剂的应用:当血容量基本补足,而心率仍在140次/min以上者,可选用西地兰或毒毛旋花子甙K。

  C2.4 血管活性药的应用:经快速补液、强心、纠酸等处理后,血压回升仍不满意者,可酌情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如阿拉明、多巴胺等。有些病例选用阿托品、山茛著碱(654-2)等。

  C2.5 皮质激素的应用:一般早期用氢化可的松200~300mg,或地塞米松10mg,每日1~2次,疗程不超过3d。低血压期应慎用,但遇大出血时可考虑使用。

  C2.6 抗凝疗法:针对凝血像的变化,可选用潘生丁、鱼精蛋白或肝素治疗。基础无化验指标,对高凝、纤溶不易掌握,采用抗凝治疗应慎重。

  C2.7 中药应用: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可用生脉散、四逆汤、参附汤静脉注射液等静脉滴注。

  C3 少尿期治疗

  尿量在500~1000mL/日为少尿倾向,在500mL/日以下为少尿,50mL/日以下为尿闭。为便于早期治疗,可以平均每小时尿量少于30mL为少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本期的治疗原则为稳定体内环境,促进肾功能恢复,防止合并症。

  C3.1 稳定体内环境

  C3.1.1 水及电解质平衡:在功能性少尿阶段,每日可补充电解质溶液500~1000mL,同时应用利尿剂,使尿量保持在50mL/h以上。进入器质性少尿阶段,应限制液体量,即入量=出量+500mL液体,以高渗葡萄糖液为主。但应防止高血容量的出现而加重病情。除非确切有低钾外,一般应限制钾盐输入。

  C3.1.2 每日糖量应不低于200g,热量不低于5kJ.每日蛋白摄入量为0.5g/kg。

  C3.1.3 维持酸碱平衡:对于重症酸血症,CO2结合力低于13.47mmol/L者,应酌情纠酸。

  C3.1.4 维持血浆渗透压(280~320mmol/L)及血压的稳定。

  C3.2 促进利尿

  C3.2.1 高效利尿剂:常选用速尿、利尿酸钠、丁尿胺等。

  C3.2.2 血管扩张药:可用苄胺唑啉、心得安、巯甲丙脯酸等。

  C3.2.3 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若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者,可用人血白蛋白或血浆等。

  C3.3 导泻疗法

  常用甘露醇、硫酸镁、中药大黄、芒硝等。

  C3.4 透析疗法

  C3.4.1 透析指征

  a)少尿超过5天或尿闭2天以上,经利尿等治疗无效;

  b)尿量增加缓慢,尿毒症表现日趋严重,血尿素氮大于28.56~35.7mmol/L(80~100mg/dL);

  c)高血容量综合征经保守治疗无效,伴肺水肿或脑水肿、肠道大出血者,可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

  d)合并高血钾(6.5mmol/L),心电图出现高血钾图形,用一般方法不能缓解者;

  e)凡进入少尿期后,病情进展迅速,早期出现严重意识障碍,持续性呕吐;

  f)大出血,尿素氮上升速度快,每日超过9mmol/L(高分解代谢型),可不拘于少尿天数及血液生化指标,尽早透析。

  C3.4.2 透析方法: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C4 多尿期治疗

  渡过少尿期后,若每日尿量增至500~2000mL,为少尿向多尿移行阶段。超过2000mL,为进入多尿期。尿量超过3000mL为多尿。多尿早期仍按少尿期治疗原则处理,多尿数日后按本期的治疗原则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支持疗法。

  C4.1 补充适量液体:补液原则上无需限制,但又不宜输入过多。一般多尿开始后,补液量可为尿量的三分之二(欠量补液),以免延长多尿期。要维持出入量及电解质平衡。补液以口服为主,食欲不佳者,可静脉补液。

  C4.2 支持疗法:患者应食用营养丰富,易消化,含钾量较高的饮食。对严重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者,可酌情输入新鲜血液、血浆或人血白蛋白。

  C4.3 尿量超过3000mL/日应补钾,以口服为主,必要时可缓慢静脉滴入。同时注意钠、钙等电解质补充。

  C4.4 对日尿量超过5000mL者,可试用安妥明或双氢克尿塞、垂体后叶素、消炎痛等。

  C4.5 中药的应用:可选用金匮肾气汤或麦味地黄汤。

  C5 恢复期的治疗

  C5.1 继续注意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

  C5.2 加强营养,给高糖、高蛋白、多维生素饮食。

  C5.3 出院后可根据病情恢复情况,休息1~3个月,重型病例可适当延长。

  C5.4 中药应用:可选用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丸等。

  C6 大出血治疗

  应针对出血原因进行治疗,输鲜血是治疗出血的主要措施;输血量可根据病人出血情况,一般一次输鲜血300~400mL.如消化道出血,可用凝血酶稀释后口服,亦可用白药,或试用去甲肾上腺素,稀释后口服。如有DIC早期证据者,可选用肝素。如有继发性纤溶亢进者,可用6-氨基己酸或对羧基节胺。如有血游离肝素增高者,可用鱼精蛋白。血中尿素氮显著增高者,要配合透析疗法,以降低血中尿素氮含量。

  C7 加强护理工作

  各期护理重点为:

  C7.1 发热期

  C7.1.1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做好高热患者护理。体温过高时,应及时采取物理降温,并与医生联系。

  C7.1.2 及时查尿,观察尿蛋白变化。

  C7.1.3 定期测量血压,以便及早发现低血压倾向。

  C7.2 低血压期

  C7.2.1 严密观察血压变化情况,每15~30min测量血压一次,并作好记录。

  C7.2.2 注意补液速度,早期应快速补液,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药物滴入速度,防止血压骤升骤降。并应注意输液反应。

  C7.2.3 注意尿量,及早发现少尿倾向。

  C7.2.4 让患者绝对卧床,严禁搬动,以防血压波动。

  C7.3 少尿期

  C7.3.1 准确记录出入量,入量=出量+500mL。

  C7.3.2 做好病人的清洁护理,定时帮助病人翻身,严防继发感染。

  C7.3.3 密切观察病人出血情况。

  C7.4 多尿期

  加强营养。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4课程

39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