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G
麻风反应及处理(参考件)
在麻风病的慢性过程中,机体可对麻风菌抗原反应,出现急性过敏症状,称麻风反应。根据免疫特点和临床表现,可分为Ⅰ型反应和Ⅱ型反应。
G1 Ⅰ型麻风反应:可发生于结核样型及界线类(BB、BT、BL)患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急性感染、妊娠、分娩、精神创伤、过于劳累等),反应后病情向瘤型端转化,称为降级反应(Downgrading reaction),往往在治疗不足或不治疗的情况下发生,临床上较少见。如患者机体免疫力增强,病情向结核样型端转化,则称为升级反应或逆行反应(Reversal reaction),多发生于治疗中或治疗后,此二者在发病机理方面有本质的差别,但临床症状表现在皮肤、外周神经却很相似,故总称为Ⅰ型反应。Ⅰ型麻风反应可发生在疗前、疗中,以及在短程MDT疗后半至1年内,但亦可发生在疗后3~4年中。
G2 Ⅱ型麻风反应:又称麻风性结节性红斑反应(ENL,Erythema nodosum lwprosum),可见于已治疗或尚未治疗的多菌型麻风(LL、BL、少数BB);主要发生在颜面、四肢等处的皮肤,有时呈环状多形性红斑损害,往往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四肢疼痛,重者可有虹膜睫状体炎、睾丸炎、神经炎、关节炎及淋巴结肿大等。以上症状可先后发生,也可仅表现其中之一二。Ⅱ型麻风反应可发生在疗前、疗中,但在短程MDT中反应次数逐渐减少,至停药1~2年中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