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公共卫生知识 > 传染病知识 > 正文

乙型肝炎病原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乙型肝炎病毒属嗜肝DNA病毒,有包膜,病毒颗粒为直径42nm的圆球形。在病毒感染者的外周血中还有直径22nm的圆形和管形颗粒。这种颗粒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没有核酸,无传染性。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有四个基因翻译产物,分别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X抗原(HBxAg)和DNA多聚酶。HBsAg为病毒的外膜蛋白,HBcAg为病毒的核心蛋白,x蛋白为基因调节蛋白,具有增强基因表达的功能,是乙肝病毒导致肝癌的主要原因。P蛋白是病毒复制酶,该酶具有反转录酶活性,有基因整合活性,通过与人肝细胞染色体相互作用,灭活抑癌基因。并将乙肝基因整合于人染色体等一系列复杂作用机制而导致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肠道外途径传播,其中包括母婴传播,输血、注射等医源性传播,性传播,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等方式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高压灭菌法或100℃加热10min可使HBV灭活失去感染性,乙型肝炎病毒对过氧乙酸、漂白粉溶液、次氯酸钠、环氧乙烷等化学试剂较敏感。

  乙型肝炎病毒体外细胞培养尚未成功,但应用HBV-DNA转染肝细胞系已经建立,可用于病毒复制,转录及抗HBV药物筛选。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动物有黑猩猩、长臂猿。在土拨鼠,地松鼠和鸭中发现有与人HBV相似的肝炎病毒,也被用作研究的动物模型,近年来HBV转基因小鼠构建成功,成为研究HBV发病机理、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工具。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