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公共卫生知识 > 传染病卫生标准 > 正文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附录B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伤寒、副伤寒的预防

  B1 监测

  B1.1 全面系统地收集地理、地貌、气象、经济、文化、交通、人群流动、风俗习惯等一般资料。

  B1.2 收集、整理并分析人口、疾病、死因、伤寒免疫接种状态、人群免疫水平等基础资料。

  B1.3 及时掌握历年疫情资料,分析疫情发生的时间、空间、人间分布规律及三者的相互影响和动态趋势。

  B1.4 发热病人监测:在流行早期,对原因不明的发热3天以上的病人和伤寒疑似病人进行登记,采集血或粪便标本进行培养和血清学检查,以期早期发现伤寒病人。

  B1.5 重点人群监测:重点人群包括:密切接触者、渔民、船民、学生、饮食行业从业人员、医疗卫生人员、粪管人员、清洁工人等,重点人员以病原菌培养检验为主,必要时结合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监测。

  B1.6 带菌者监测:伤寒恢复期病人,在病后1个月和3个月,各粪检3次,每次间隔1~2天,以及时发现带菌者;历年的伤寒病人,可定期进行带菌检查,每年粪检3次,以便发现慢性带菌者。

  B1.7 病原学监测:监测点内伤寒病原菌作噬菌体分型、质粒分析和药物敏感试验,观察其动态变化。

  B1.8 水源监测:对疫点周围及有关的水源应重点监测;对其他易受污染的水源应加强监测。

  B1.9 食品、粪便和苍蝇监测。

  B1.10 防疫措施效果评价:在伤寒监测点内可以对水改、粪管等措施的落实情况及其他防疫措施作出科学的评价。

  B2 经常性的预防措施

  B2.1 深入开展卫生健康教育

  B2.2 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和污水处理

  B 2.3 做好粪便管理和污物处理

  B2.4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B2.5 灭蝇

  B2.6 加强渔民、船民及流动人口管理

  B2.7 带菌者的管理

  B2.8 预防接种

  目前使用的伤寒及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每毫升含有伤寒杆菌5亿和副伤寒甲、乙杆菌各2.5亿。初免接种皮下注射3次,成人剂量分别为0.5、1.0、1.0mL,1~6岁儿童分别为0.2、0.3、0.3mL,7~14岁儿童分别为0.3、0.5、0.5mL,每次间隔7~10天,免疫期限为一年。以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连续3年,成人剂量为1.0mL,1~6岁儿童0.3mL,7~14岁儿童为0.5mL。使用本菌苗必须做到全程足量,否则影响免疫效果。

  伤寒Vi多糖菌苗(单价,不包括副伤寒甲、乙)已试制成功,保护率为70%左右,反应轻微。成人剂量0.5mL(含多糖菌苗30μg),前臂外侧肌注,一年一次。

  B3 发生疫情时的措施

  B3.1 一般疫情处理

  B3.1.1 作好疫情报告

  B3.1.2 流行病学调查

  B3.1.3 隔离治疗病人所有伤寒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时隔离治疗。病人经正规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2周或临床症状消失、停药一周后,粪检2次阴性(2次之间隔为2~3天),方可解除隔离。

  B3.1.4 疫点消毒处理

  B3.1.5 医学观察

  B3.2 爆发疫情处理

  B3.2.1 核实疫情报告,确定是否爆发。

  B3.2.2 了解爆发病例的分布特征。

  B3.2.3 查明爆发原因,落实控制爆发的措施。

  B3.2.3.1 成立临时防治领导小组。

  B3.2.3.2 大力开展卫生健康教育,使群众了解伤寒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做好预防。

  B3.2.3.3 医院难以收治病人时,应设立临时隔离治疗点,就地隔离病人。

  B3.2.3.4 全面开展饮用水消毒与管理。

  B3.2.3.5 对病家和临时隔离治疗点中被污染的厕所、地面、食具、衣物、用品等实施随时消毒,病人的粪、尿排泄物要严格消毒。

  B3.2.3.6 作好饮食行业、食品摊点的卫生管理。

  B3.2.3.7 应急性预防服药,可用复方新诺明2片,每天两次,服用3~5天。

  B3.2.3.8 对疫情爆发地区及其毗临地区的重点人群进行伤寒菌苗的预防接种。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