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公共卫生知识 > 传染病卫生标准 > 正文

猩红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猩红热是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侵犯5~15岁儿童,是儿童常见传染病之一。少数病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是我国乙类的法定传染病之一。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猩红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对猩红热的诊断和防治。

  2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2.1 诊断原则

  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则须依赖病原学的检查。

  2.2 诊断标准

  2.2.1 流行病学资料

  当地有本病发生及流行,可在潜伏期内有与猩红热病人,或与扁桃体炎、咽峡炎、中耳炎、丹毒病人接触史。

  2.2.2 症状体征

  2.2.2.1 普通型猩红热

  2.2.2.1.1 起病急骤,发热,咽峡炎,草莓舌。

  2.2.2.1.2 发病1~2d内出现猩红热样皮疹,皮肤呈弥漫性充血潮红,其间有针尖大小猩红色红点疹,压之褪色,亦可呈"鸡皮疹"或"粟粒疹".皮肤皱褶处有密集的红点疹。呈皮折红线(即巴氏线)。同时有杨梅舌和口周苍白。2~5d后皮疹消退。疹退后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2.2.2.2 轻型猩红热:发热,咽峡炎,皮疹均很轻,持续时间短,脱屑也轻。

  2.2.2.3 中毒型猩红热:严重的毒血症,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和感染性休克

  2.2.2.4 脓毒型猩红热:表现为严重的化脓性病变。咽峡炎明显,可有坏死及溃疡。咽部炎症常向周围组织蔓延,引起邻近器官组织的化脓性病灶或细菌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及迁徒性化脓性病变。

  2.2.2.5 外科或产科型猩红热:皮疹常在伤口周围首先出现且明显,然后遍及全身,常无咽峡炎。

  2.2.3 实验室检查(详见附录A)

  2.2.3.1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2.2.3.2 咽拭子或脓液培养,分离出A组链球菌。

  2.2.4 病例分类

  2.2.4.1 疑似病例:发热,猩红热样皮疹+2.2.3.1。

  2.2.4.2 临床诊断病例:具备2.2.4.1+2.2.2中任何一项。

  2.2.4.3 确诊病例:具备2.2.4.2+2.2.3.2。

  3 猩红热的处理原则

  3.1 预防原则(详见附录B)

  应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方面着手。

  3.2 治疗原则(详见附录C)

  3.2.1 一般及对症治疗。

  3.2.2 病原治疗应及时应用抗生素,首选青霉素G,疗程5~7d。

  3.2.3 中毒型、脓毒型、外科型的治疗除积极抗菌治疗外,还应给予抗休克和必要的支持疗法,必要时外科处理。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