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公共卫生知识 > 传染病知识 > 正文

百日咳病原学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百日咳杆菌为短杆状或椭圆型,长约0.3~0.5mm。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着色较深。该菌为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最适PH值为6.8~7.0。初次分离的菌株在包—姜(Bordet-Gengou)培养基上培养2~3天后,呈细小、光滑、凸起和银灰色、不透明的珍珠状菌落,周围有不明显的溶血环。在液体培养基中成混浊生长,管底有少量粘性沉淀。

  百日咳杆菌常发生光滑型(Smooth Form)至粗糙型(Rough Form)的变异,即S—R变异,称为相变异。I相菌为S型,Ⅱ相菌和Ⅲ相菌为过度型,Ⅳ相菌为R型。一般在疾病急性期初次分离的菌为I相,在疾病晚期或多次传代后可出现Ⅱ、Ⅲ、Ⅳ相变异。故制备百日咳疫苗及凝集试验用菌液均使用百日咳I相菌。

  百日咳杆菌对一般理化因子抵抗力甚弱,56℃30分钟、日照1小时即可致死。在干燥尘埃中能存活3天。对氯霉素,红霉素等敏感,对青霉素和磺氨药有抵抗力。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