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副伤寒的治疗
C1 病原学治疗
C1.1 伤寒患者抗菌药物的选择
C1.1.1 氟喹诺酮类药物为首选
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下列共同特点:
a)抗菌谱广,尤其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活性高;
b)细菌对其产生突变耐药的发生率低;
c)体内分布广,组织体液中药物浓度高,可达有效抑菌或杀菌水平;
d)大多品种系口服制剂,使用方便;
e)因其影响骨骼发育,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慎用。
C1.1.1.1 氧氟沙星
C1.1.1.1.1 剂量:300mg BID口服或200mg Q8~12H静滴。
C1.1.1.1.2 疗程:14天。
C1.1.1.2 环丙沙星
C1.1.1.2.1 剂量:500mg BID或Q8H,口服或静滴。
C1.1.1.2.2 疗程:14天。
C1.1.2 头孢菌素类
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在体外对伤寒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毒副反应低,尤其适用于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以及氯霉素耐药菌所致伤寒。
C1.1.2.1 头孢曲松
C1.1.2.1.1 剂量:成人1gQ12H,儿童100mg/(kg·d)。
C1.1.2.1.2 疗程:14天。
C1.1.2.2 头孢噻肟
C1.1.2.2.1 剂量:成人1~2g Q8~12H,儿童100~150mg/(kg·d)。
C1.1.2.2.2 疗程:14天。
C1.1.3 氯霉素
C1.1.3.1 剂量:25mg/(kg·d),分2~4次口服或静脉滴注,体温正常后,剂量减半。
C1.1.3.2 疗程:两周。
C1.1.3.3 注意事项:
a)新生儿、孕妇、 肝功能明显损害者忌用;
b)注意毒副作用,经常复查血象,白细胞低于2.5×109/L时停药。
C1.1.4 氨苄(或阿莫)西林
C1.1.4.1 剂量:成人2~6g/d,儿童100~150mg/(kg·d),分3~4次口服或静脉滴注。阿莫西林成人2~4g/d,分3~4次口服。
C1.1.4.2 疗程:14天。
C1.1.4.3 注意事项:
a)本药效果不太理想,故疗程宜长,以减少复发及排菌。
b)一旦出现药疹,应及时停药。
C1.1.5 复方新诺明
C1.1.5.1 剂量:成人2片(每片含SMZ 400mg,TMP 80mg)BID,儿童SMZ 40~50mg/(kg·d),TMP10mg/(kg·d),BID。
C1.1.5.2 疗程:14天。
C1.2 带菌者的治疗
C1.2.1 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
C1.2.1.1 剂量:成人氨苄西林4~6g/d或阿莫西林6g/d加丙磺舒2g/d,分3~4次口服。
C1.2.1.2 疗程:6周。
C1.2.2 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
C1.2.2.1 剂量:氧氟沙星300mg BID,环丙沙星500~750mg BID口服。
C1.2.2.2 疗程:6周。
C2 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护理措施
C2.1 卧床休息。
C2.2 补充足量水分和电解质。
C2.3 高热时降温处理。
C2.4 饮食:少渣软食,少量多餐,提供足够的热卡与维生素,腹胀、腹泻时忌食豆、奶制品。
C2.5 注意口腔卫生,保护皮肤清洁。
C2.6 保持大便通畅。
C2.7 腹胀、腹泻对症处理。
C2.8 预防褥疮。
C2.9 高热伴有神经症状、应用抗生素出现药疹或中毒症状严重(中毒性心肌炎,肝肾功能损害严重者),可在有效的抗生素配合下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C2.10 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C2.11 并发肠出血时可输新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