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具的选择
选择针具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病变部位及所取穴位的具体位置,选用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如男性、体壮、形肥,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稍粗稍长的毫针;反之若女性、体弱、形瘦,而病变部位较浅者,就应选用较短较细的针具。临床上选择针具的长短主要应该根据所用穴位的具体位置来定,一般是皮薄肉少之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应选较短较细的针;皮厚肉多而针刺宜深的腧穴应选用较长较粗的针。选针的长度应大于应刺入腧穴的深度,使针刺入后针身露在皮肤上一部分为宜。如应刺入0.5寸,可选用1寸的针,应刺入1寸,可选用1.5寸的针。
二、选择体位
重要性:针刺时患者体位的选择是否适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如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的患者,采用坐位易使病人感到疲劳,往往易于发生晕针。又如体位选择不当,在针刺施术时或在留针过程中,常因患者移动体位而造成弯针、滞针甚至发生折针事故。针刺时体位的选择,应以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
原则:以施术者能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感到舒适自然,并能持久留针为原则。
常用体位:
仰卧位:适于取前身部穴位。
俯卧位:适于取后身部穴位。
侧卧位:适于取侧身部穴位。
仰靠坐位:适于取前头、颜面、颈前和上胸部的穴位。
俯伏坐位:适于取头顶、后头、项背部穴位。
侧伏坐位:适于取侧头、面颊、颈侧、耳部穴位。
三、定穴和揣穴
定穴和揣穴是确定腧穴正确位置、利于进针的准备工作,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腧穴的定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针刺的疗效。
定穴:腧穴的定位简称定穴,又称取穴,是根据处方选穴的要求,确定所选腧穴的位置和相应取穴方法,逐一定取。
揣穴:为求得定穴准确,以手指在已定穴位处进行按压、捏掐,揣、摸、按、循,找出具有指感的准确位置,称为“揣穴”。一般情况下,当按压的局部酸胀感应比较明显处即是腧穴所在处。
定准腧穴位置后,还应以指甲在选定穴位上切掐一“+”字形纹,以作为针刺时进针的标记。
四、针具器械消毒
(一)高压蒸气灭菌法
将针具用布包好,放在高压蒸气锅内灭菌消毒。一般在1.0~1.4kg/cm2气压,115~123℃高温下保持30min可以达到消毒目的。
(二)药液浸泡消毒法
将针具置于75%酒精内浸泡30-60min,取出后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拭干备用;也可置于0.1%新洁尔灭加0.5%亚硝酸钠的器具消毒液内浸泡1-2h后取出,用消毒棉球或敷料擦干备用。直接与针具接触的针盘、镊子、套管等也应进行消毒并保持无菌。
(三)煮沸消毒法
将清洁检修后的针具包扎后放在清水中煮沸,待沸腾后再煮15~20min.煮沸消毒容易使锋刃变钝,可在水中加入2%重碳酸钠,可提高沸点至120℃,同时还能减低沸水对器械的腐蚀作用。
(四)注意事项
1.已消毒后的针具必须放于消毒针盘内,盖上盘盖,或外敷消毒纱布覆盖之。
2.操作时一穴一针,已用过的针具放置在另外的器械盒内以便下次消毒。
3.对某些传染病患者用过的针具一般应废弃,或经严格消毒后使用。
五、施术消毒
施术者:施术前医生应用肥皂水洗擦双手,再用酒精棉球擦拭后才可持针操作。
施术部位:在施术部位,应用75%酒精棉球从进针的中心点向外扩展绕圈擦拭;或先用2.5%碘酒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脱碘。已消毒后的皮肤应避免再接触污物,以防重新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