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丹毒(Erysipelas)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皮肤淋巴管网的急性炎症。
病因和病理
丹毒的病原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好发于下肢与面部。足癣、小腿溃疡、外伤等常成为小腿丹毒的诱因;鼻腔、外耳道内或耳朵下方肉眼看不到的微细皲裂,常为面部丹毒的诱因。
丹毒发病后淋巴管网分布区域的皮肤出现炎症反应,引流区淋巴结也常累及,病变蔓延和快,但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治愈后容易复发。病理特征是强烈水肿,血管扩张,血管附近有很多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链球菌。淋巴管内壁的内皮细胞肿大。
临床表现
约经2~5天的潜伏期后,突然急性发病,伴有高烧、寒战、头痛及呕吐等全身症状。初起表现为皮肤红疹、微隆起、色鲜红、中间稍淡、境界较清楚。局部红、热、肿有触痛,但皮肤和淋巴结少见化脓破溃。严重时患部可发生水疱和大疱,甚至发生坏疽,皮肤由发红变成暗红及青黑色,以后皮肤组织坏死脱落,露出皮下组织;败血病可使病人短期内死亡。血中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增高。
复发性丹毒是一种慢性丹毒。是在原发损害部位上,每隔几天、几周或几月甚至几年再发一次。再发的症状较一般丹毒为轻,每次发作时,患部稍微红肿、病人轻度发热和周身不适,往往在数日以后自然痊愈。复发性丹毒的好发部位是下肢,其次为面部,反复发作后,患处组织往往肥厚成为慢性淋巴水肿,局部皮肤粗厚、肢体肿胀,甚至发展成“象皮肿”。虽然婴儿也可发生丹毒(脐感染),但一般说来,青春期后发病率为高,在20~60岁之间有几个高峰,70岁以后发病较少。目前尚不能进一步证实老年丹毒表现为更多渗出性的或者甚至是大疱性损害的偶然说法。
鉴别诊断
1.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史。局部红肿、边界不清楚、痒。皮疹有丘疹、水疱、大疱、糜烂、渗液、结痂等。白细胞计数不增多。
2.蜂窝组织炎发病部位较深,是皮下组织发炎。患处有触痛并略微红肿,境界不明显,炎症迅速扩展和加重,以中央炎症明显,有显著的指压性水肿,以后变软,溃破化脓,排除脓汁及坏死组织。
3.多形日光疹是发生在面部及暴露部位的多形发疹。其损害有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水肿性红斑、斑丘疹、丘疱疹及水疱或苔癣化等多形皮疹。
4.血管神经性水肿为一种暂时性、局限性、无痛性的皮下或粘膜下水肿。多发生在组织疏松而易肿胀的部位,如眼睑、口唇、耳垂、外生殖器、喉头等处。
治疗
1、需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对发热、中毒和不适等需对症治疗。对老年病人应注意防止支气管肺炎、心衰和其他并发症。对诱因要同时给以相应治疗。
2、 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480~800万单位/日静点,过敏者用红霉素1~1.5g/d静点或选用环丙氟哌酸0.2g/次,每日两次静点,口服泰利必妥0.2g/次,每日两次,也可选用先锋霉素V号6g/d静点或用头孢类抗生素。一般10~14天为一疗程,在皮损消退后,应维持一段时间。也可磺胺药物内服。对复发性丹毒比治疗急性丹毒用药要长些,不要停药过早,尽量预防复发,以免淋巴水肿不断发展。
3、局部用50%的硫酸镁湿热敷。
预防
注意皮肤清洁,及时处理小创口; 接触丹毒病人或换药后,应当洗手消毒,防止医源传染;与丹毒相关的足癣、溃疡、鼻窦炎等应积极治疗以避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