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儿科 > 正文

小儿常见病症——急性支气管炎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本病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大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或见于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等川寸。病原多为病毒,也可由细菌引起,如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杆菌等。细菌、病毒混合感染亦常见。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为多。本病属中医“咳嗽”范畴。

  【病因病理】

  小儿形气未充,肺脾之气不足,卫外不固,易受六淫之邪侵袭,是本病致病的内在因素。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肺气受郁,宣降失常,清肃之令不行,影响肺气宣肃则发为咳嗽。肺气为风邪所郁,津液失于宣散,津液内停,聚而为痰。故咳嗽一证,病位主要在肺。而风邪又为阳邪,化热最速,故风寒之邪,极易化热传里,而致痰热内蕴。

  【诊断要点】

  1.起病可急可缓,开始多有上呼吸道感染。

  2.一般不发热,亦可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初起干咳,渐渐有痰,可由粘痰变为脓痰,咳剧可引起呕吐。两肺听诊呼吸音粗糙,有时可听到少许干啰音或湿啰音。

  3.X线检查,可见肺门阴影增深,肺纹理增粗。

  合并细菌感染,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辩证分型】

  1.风寒咳嗽症状:初起咳嗽频作,喉痒声重,痰白稀薄,鼻塞流涕,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风寒外束,表卫失固,故有发热头痛、恶寒无汗、鼻有清涕等表证。风寒束肺,肺气不宣,则发为咳嗽。寒凝津液,故痰色发白。苔白、脉浮紧为风寒之证。

  2.风热咳嗽症状:咳嗽不爽,痰黄粘稠,口渴咽痛,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舌苔薄黄,舌质红,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外犯,表卫不固,故有发热头痛。

  恶风咽痛等表证。风热袭肺,肺气不宣,清肃之令失常,则咳嗽。热灼津液,故痰稠而黄。苔黄质红、脉浮数为风热之证。

  3.痰热咳嗽症状:咳嗽痰多,色黄稠粘难咯,发热面赤,烦渴欲饮,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见唇红鼻衄,舌苔黄,舌质红,脉滑数。

  证候分析:表邪化热,痰与热相搏结,阻于气道,肺失清肃,故咳而多痰。热盛煎熬津液,故痰色黄稠,咯之不畅。里热内盛,故便干溲赤、烦渴鼻衄、苔黄质红。脉象滑则为痰,数则为热。

  【分型治疗】

  1.风寒咳嗽治则:散寒宣肺。

  主方:金沸草散加减。

  加减:体温高者,加羌活10克、川桂枝6克;恶寒怕冷,加苏叶10克、麻黄4.5克;痰多色白,加象贝母10克、白芥子10克;舌苔白腻,加苍术10克、厚朴10克。

  主方分析:金沸草散为发散风寒、止咳化痰常用方。金沸草即旋覆花,与前胡均为降气化痰之品,荆芥、细辛、生姜发散风寒,半夏燥湿化痰,甘草、大枣甘缓和中,赤芍和营泄热,以防本方温燥太过。

  处方举例:

  旋覆花10克(包煎)荆芥10克  白前6克半夏10克  陈皮6克  细辛3克  茯苓10克  杏仁10克  生姜2片  甘草6克

  2.风热咳嗽治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方:桑菊饮加减。

  加减:咽部红痛,加板蓝根15克、蒲公英15克;

  痰黄量多,加象贝母10克、葶苈子10克;大便干结,加麻仁10克、全瓜萎10克。

  主方分析:桑菊饮是祛风热、止咳嗽的方剂。方中桑叶、菊花疏风清热,为本方主药,连翘清热透表,薄荷解表散邪,杏仁、桔梗宣肺止咳。

  处方举例:

  桑叶皮各10克  菊花10克  连翘10克  淡豆豉10克  薄荷6克(后下)桔梗3克  杏仁10克  黄芩10克  前胡10克  甘草6克

  3.痰热咳嗽治则:清肺止咳化痰。

  主方:清宁散加减。

  加减:痰黄而稠,加陈胆星10克、黛蛤散10克(包煎);咳嗽发热,加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大便秘结,加全瓜萎10克、竹沥1支(冲)。

  主方分析:清宁散为清泻肺气,化痰止咳的方剂。方中桑白皮清热泻肺,葶苈子泻肺化痰,赤茯苓化湿清热,车前子利水止咳。

  处方举例:

  桑白皮10克  杏仁10克  葶苈子10克  赤茯苓10克  车前子10克(包煎)黄芩10克  象贝10克  鱼腥草15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本病辨痰十分重要,如痰白为寒,痰黄为热。痰稀白有沫为风痰,痰黄粘而稠为肺热内盛,痰中带血为肺火内炽。寒痰常用自前、白芥子、象贝母、制南星;而热痰用前胡、海浮石、海蛤壳、天竺黄、竹沥等。

  【中成药】

  1.半夏露  每日3次,每次5~10毫升口服,适用风寒咳嗽。

  2.猴枣散  每日2次,每次0.3~0.6克吞服,适用风热或痰热咳嗽。

  3.祛痰灵  每日2次,每次1/2~1支口服,适用风热或痰热咳嗽痰液较多时。

  【简便方】

  1.苏叶10克,陈皮10克,白萝卜片15克,水煎后加红糖一匙调服,适用风寒咳嗽。

  2.桑白皮、佛耳草、江剪刀草、鱼腥草各15克,水煎服,适用风热或痰热咳嗽。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冷与感冒。秋冬季节,注意胸肩部保暖。

  2.咳嗽期间,少吃甜食、油腻食物及海鲜,多食水果与蔬菜。

  3.加强体格锻炼,注意户外活动,增加抗病能力。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