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儿科 > 正文

小儿常见病症——小儿哮喘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哮喘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临床以阵发性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喉间哮鸣声为特征。婴幼儿及学龄期儿童最为多见。四季都可发病,但好发于春秋两季。疲劳、气候转变及吸入异常气味等均可诱发本病。积极治疗,多数患儿进入青春发育期可以痊愈。

  本病包括哮喘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

  【病因病理】

  小儿哮喘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主要是痰邪内伏,且和体质有一定关系,外因则是指各种诱发因素而言,由于痰邪久伏,所以哮喘反复发作。

  伏疾的产生,来源于津液,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有关。肺虚则卫外失固,腠理不密,易为外邪所侵,邪阻肺络,气机不利,津液聚而为痰;脾虚不运,生湿酿痰,上贮于肺;肾虚不能蒸化水液为清津测上泛为痰,聚液成饮。外因是诱发的因素,如感冒受冷、劳倦过度、饮食内伤、情志影响等。此外煤气、油味、花粉、灰尘等,也可诱发本病。

  病理变化为外因诱发,触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气机升降不利而发为哮喘。急性发作期,病机主要在肺,而缓解期则以肺脾肾虚亏为主,并通过辨证分清属哪脏虚亏。

  【诊断要点】

  1.可有家族及个人过敏史,如婴儿湿疹、过敏性鼻炎等。

  2.发作前有喷嚏、咳呛、眼痒等先兆症状。发作时喉间哮鸣,呼吸困难,咯痰不爽,甚则不能平卧。

  3.听诊两肺呼气延长,布满哮鸣音,继发肺部感染可闻少许湿啰音,心率增快。

  4.常因气候转变、受凉,或接触某些过敏性物质而诱发。

  5.血白细胞总数常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可疑变应原皮肤试验常呈阳性。伴肺部感染,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X线检查显示两肺纹理增深及肺气肿。

  【辩证分型】

  1.寒性哮喘症状:咳嗽哮鸣,痰少色白多沫,形寒无汗,鼻流清涕,四肢欠温,舌苔白腻,脉浮紧稍数。

  证候分析:风寒束表,引动伏痰,阻滞肺络,气机升降失常,故咳嗽气喘,哮鸣痰白多沫。兼有表证,故初起有形寒无汗,鼻流清涕等。肺气阻逆,胸中阳气不能宣发,则四肢欠温。舌苔白腻及脉浮紧稍数均为风寒挟疾之象。

  2.热性哮喘症状:咳嗽哮喘,声高息涌,痰液稠黄,发热面赤,烦躁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浮滑数。

  证候分析:外感风热与伏痰互结,或因风寒化热,传变而致,肺宣降失利,痰随气升,故咳嗽哮鸣,声高息涌。热煎痰液,故痰稠而黄。里热炽盛,则发热面赤、烦躁口渴,甚则便秘搜红。舌苔黄腻及脉浮滑数,均为痰热内阻,并兼有表证之象。

  3.虚实兼夹症状:哮喘持续不已,病程较长,面色欠华,并可伴发热咳嗽,喉间有疾,舌质淡或质红,脉细弱。

  证候分析:哮喘久发,可由肺及肾,虽有咳嗽发热,哮鸣气急等实证,但也可出现面色欠华,脉细弱无力,甚则头汗涔涔。舌质淡白为伤及肾阳,而舌质红者则为肾阴有损。

  缓解期按患儿体质情况,辨证一般可分为肺虚、脾虚和肾虚三类,但也可呈肺牌两虚、脾肾两虚或肺肾两虚。肺虚者常表现为面(白光)气短,乏力多汗,易反复感冒,舌苦薄白,脉细无力;脾虚者常见食少便溏,肌肉松软,面华萎黄,舌淡苔少,脉缓无力;肾虚者可见畏寒肢冷,动则气短,面(白光)乏华,夜尿增多,舌淡苔薄白,或有花剥苔,脉沉细无力。

  【分型治疗】

  1.寒性哮喘治则:温肺化痰,止咳平喘。

  主方: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加减:痰白清稀,加象贝10克、杏仁10克;哮甚呕吐,加旋覆花10克(包煎)、代赭石15克(先煎);

  形寒无汗,加防风10克、苏叶10克。

  主方分析:小青龙汤发表温里,是治疗寒性哮喘的一张代表方剂,三子养亲汤平喘化痰可辅助用之。

  方中麻黄是主药,用以宣肺平喘,其用量可稍大于一般用量,半夏化饮止呕,于姜、细辛、五味子温肺镇咳,桂枝、芍药与麻黄共起解表作用。

  处方举例:

  麻黄6克  杏仁10克  半夏10克  细辛3克五味子6克  干姜3克  款冬花10克  苏子10克(包煎)白芥子10克  甘草6克

  2.热性哮喘治则:清肺化痰,宣肺平喘。

  主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加减:痰多色黄,加全瓜萎10克、海浮石10克;

  眼鼻痒,加蝉衣6克、防风10克;大便秘结,加生大黄6克(后下);热象显著,加黄芩10克、鱼腥草15克。

  主方分析:麻杏石甘汤辛凉宣肺,用于哮喘肺热有表证者,若需加强平喘之力,可与苏葶丸同用。方中麻黄合生石膏起清肺宣达之功,杏仁化痰降气,甘草调和诸药,并可缓和哮喘发作之势。

  处方举例:

  麻黄6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30克  苏子10克(包煎)葶苈子10克  象贝10克  款冬花10克  黄芩10克  地龙10克  甘草6克

  3.虚实兼夹治则:温肺平喘,补肾摄纳。

  主方:小青龙汤合局方黑锡丹加减。

  加减:神萎脉微细,加生晒参6克、龙骨30克(先煎);端坐汗多,加参蛤散吞服,且日2次,每次3克;四肢不温,加附子6克(先煎)、巴戟天10克。

  主方分析:小青龙汤发表温里,降气平喘,局方黑锡丹温摄肾气,两方合用平喘扶正,为标本同治之法。运用局方黑锡丹,必需包煎,不能吞服,因方中含有青铅。以发作时张口抬肩、面色苍白、多汗肢冷、脉细虚烦为使用黑锡丹的主证。若虚实兼夹,偏于阴虚有热者,则可改用射于麻黄杨合都气丸加减治疗。

  处方举例:

  麻黄6克  桂枝6克  细辛3克  干姜3克五味子6克  自芍10克  白芥子10克  苏子10克(包煎)甘草6克  局方黑锡丹10克(包煎)哮喘缓解后,以扶正培本为主。属肺气虚者,用生脉散加减;脾气虚者,用四君子汤加减;肾气虚者,用金医肾气丸加减。或吞服紫河车粉、脐带粉,每日3次,每次3克。

  治疗小儿哮喘,必须辨明寒热虚实,儿童时期以热性哮喘占多,寒性哮喘次之。新病属实,久病必虚,当哮喘久发不愈,必然出现以肾虚为主的虚象,治疗时需标本兼顾,加入补虚摄纳之品,温补可用局方黑锡丹,凉补可用都气丸,平补可用参蛤散。哮喘发作与小儿体质过敏有关,因此在处方中可加入一些具有抗过敏作用的中药,如防风、乌梅、蝉衣、白僵蚕、红枣等,加强平喘功效。哮喘是一个反复发作的病证,因此必需抓紧缓解期扶正固本的治疗,运用中药内服、穴位敷贴、冬令膏方进补等,以达到减少发作次数,减轻发作程度,甚至不发作的目的。

  【中成药

  1.小青龙汤口服液  每日2次,每次1支口服。常用于寒性哮喘。

  2.哮喘冲剂  每日2次,每次1袋,开水冲服。

  适用于热性哮喘。

  3.参蛤散  每日1次,每次2~3克吞服。适用于缓解期有肺、脾、肾虚亏者。

  【简便方】

  1.蚯蚓烘干,研成粉末,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热性哮喘。

  2.五味子30克,加冷水浸10个鸡蛋,每晨蒸食1只,用于缓解期。

  3.生晒参25克,蛤蚧1对,僵蚕100克,地龙100克,研为细粉,每日2次,每次吞3克,用于缓解期。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平喘、肾上腺、肺、内分泌等穴。寻找过敏点后针刺,捻转3次,留针20分钟。也可用王不留行子压穴,用橡皮膏外封。

  2.穴位敷贴疗法  用于哮喘缓解期,分寒喘与热喘两种药方。寒喘方用细辛、甘遂各10克,延胡、白芥子各15克研末,用鲜生姜计调成6只药饼,中心放少许了桂散(或麝香);热喘方则用生麻黄15克、杏仁15克、生石膏30克、辛夷花10克、苍耳子15克、白芍30克、黄芩10克、生甘草15克研末,用夏枯草煎液调成6只药饼。取穴为两侧百劳、肺俞、膏盲穴轮流敷贴。三伏天做3~6次,每隔10天做1~2次,每次贴2小时,如用电离子导入法,每次只需30分钟。

  【注意事项】

  1.避免吸入烟尘及刺激性气体,不吃海鲜、毛笋等发物。

  2.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气候转冷之际,及时增加衣服,注意颈部和两手臂保暖。

  3.认真观察,找出诱发因素,设法避免接触。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