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药词典 > 正文

白芷(图)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别名】虈、芷(《楚辞》)、芳香《神农本草经》,苻蓠、泽芬《吴普本草》,白虈(《别录》),香白芷《夷坚志》。》)。①兴安白芷,又名:达乌里当归、走马芹。②川白芷,又名:异形当归。③杭白芷,又名:浙白芷、台湾当归。④云南牛防风,又名:滇白芷、粗糙独活。本品色白气香,形似初生根杆,故名。

  【英文】Dahuricae Angelica Root,Taiwan Angelica Root

  【拉丁】杭白芷Radix Angelica Hangbaizhi,祁白芷Radix Angelicae Qibaizhi.

  【商品名】杭白芷、浙白芷、香白芷,川白芷、库页白芷,祁白芷、兴安白芷,禹白芷、会白芷。

  【处方名】白芷、香白芷、杭白芷、川白芷、祁白芷。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效】祛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

  【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①《别录》:“白芷,生河东川谷下泽。二月、八月采根,曝干。”②《本草图经》:“白芷,根长尺余,粗细不等,枝干去地五寸已上。春生叶相对婆娑,紫色,阔三指许,花白微黄,入伏后结子,立秋后苗枯。二月、八月采根,暴干。以黄泽者为佳。”③《植物名实图考》:“白芷,滇南生者,肥茎绿缕,颇似茴香,抱茎生枝,长尺有咫,对叶密挤,锯齿槎枒,龈龉翅起,涩纹深刻,梢开五瓣白花,黄蕊外涌,千百为簇,间以绿苞,根肥白如大拇指,香味尤窜。”

  【药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祁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Hoffm.)Benth.etHook.f.ex Franch.etSav.cv.Qibaizhi或杭白芷Angelicadahurica(Fisch.exHoffm.)Benth.etHook.f.exFranch.et Sav.cv.Hangbaizhi的干燥根。

  【形态】

  1.祁白芷又名禹白芷。多年生草本,高1~2.5m.主根圆柱形,有分枝,外皮黄褐色。茎直立,基部直径5~9cm,常带紫色,有纵沟纹。茎下部叶羽状分裂,有长柄;茎中部叶二至三回羽状分裂,叶柄下部成囊状膜质鞘;末回裂片长圆形、卵形或线状披针形,边缘具白色软骨质粗锯齿,基部沿叶轴下延成翅状;茎上部叶具囊状鞘。复伞形花序,总苞片无或1~2,鞘状;伞幅18~40(~70),小总苞片5~10或更多,长约1cm,比花梗长或等长;花梗10余;花白色。双悬果椭圆形,分果具5棱,侧棱翅状,无毛。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生于草甸、灌木丛、河边沙土或石砾质土中,我国北方有栽培。

  2.杭白芷植株较祁白芷矮,茎及叶鞘多黄绿色。主根上部近方形或类方形,灰棕色,皮孔样突起明显。分布于浙江、福建和台湾。浙江、四川及南方地区有栽培。

  【产地】祁白芷主产于河南长葛、禹县,河北安国,产于河南者又称禹白芷。销北方各地。杭白芷产于浙江杭州、余姚、临海;四川遂宁、达县、内江和重庆亦产,产于四川者又称川白芷。销全国,并出口。

  【采收】春播在当年10月中、下旬,秋播于翌年八月下旬叶枯萎时采挖,抖去泥土,除去地上部分及细根,于日光下曝晒,如遇雨用微火烘干,干后撞去粗皮。杭州地区将处理干净的白芷,放入盛有石灰的缸内,拌匀,一周后,取出,晒干。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炮制】《雷公炮制论》:“采得后,刮削上皮,细锉,用黄精亦细锉,以竹刀切,二味等分,两度蒸一伏时后出,于日中晒干,去黄精用之。”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浸泡六七成透,晾润至透,切厚片,干燥。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商品情况】  现今商品白芷主要分为四类;1.川白芷其名出自《济生方》,据《遂宁白芷志》记载:在四川遂宁栽培大约有600年的历史。川白芷产量较大,年产量占全国商品白芷的一半以上(据药典会报道)。

  2.杭白芷又称浙白芷,产量较小,多在产地使用。

  3.禹白芷所提供的商品药材数量仅次于川白芷,北方各省多用本种。

  4.祁白芷目前栽种量不大,多在本地销售,但通过安国药材市场亦流通到外省。

  以上四类商品药材前二者川白芷和杭白芷原植物为杭白芷,后二者禹白芷和祁白芷原植物为祁白芷。

  商品规格一等:呈圆锥形。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具粉性。有香气,味辛微苦。每1kg36支以内。无空心、黑心、芦头、油条、虫蛀、霉变。

  二等:每1kg60支以内。余同一等。

  三等:每1kg60支以上,顶端直径不得小于0.7cm.间有白芷尾、黑心、异状、油条,但总数不得超过20%。

  【药材特征】  ①川白芷(《济生方》)为植物兴安白芷或川白芷的干燥根。类圆锥形而无明显的棱脊,长约7~24厘米,直径约1.5~2厘米。有时附有支根。顶端有凹洼的茎痕,也有多数同心环状的纹理。表面黄色或淡棕色,有众多皱纹,分布有少数长0.5~1厘米的皮孔样横向突起,突起处色较深,有时有支根切除的痕迹,显淡棕色。质坚硬而较轻。断面粉质,全部淡棕色,随处密布棕色油点,形成层环状,棕色而明显,木质部约占横断面的1/3强,射线紧密,自中心向四周辐射。气微香,味苦辛。以独支、皮细、外表土黄色、坚硬、光滑、香气浓者为佳。

  ②杭白芷为植物杭白芷的干燥根。类圆锥形而具四棱,长约10~20厘米,直径约1.5~2.5厘米,顶端有凹洼的茎痕。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较少的纵皱纹,布有多数长0.5~1厘米的皮孔样横向突起,习称“疙瘩丁”,多排列成四纵行,体形因之而具四棱,突起处色较深,有时也有支根切除的痕迹。质坚硬。断面粉质,白色或类白色,皮部有多数棕色油点,形成层环状棕色,明显;木质部淡棕灰色,约占横断面1/2强,射线紧密,自中心向四周辐射。气芳香,味苦辛。以根条粗大、皮细、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条小或过大、体轻松、粉性小、香气淡者质次。

  ③滇白芷为植物云南牛防风的干燥根。直径0.2~1.5厘米,分枝或不分枝,下部细。外表棕黄色,多深纵纹,时有支根痕,上部有横皱纹。质脆。断面皮部类白色,散有棕色油点及裂隙,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淡黄色,占全径1/3.商品多已切成厚约1厘米以下的厚片。气芳香,味辣而苦。

  【应用】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白芷辛能祛风止痛,温可散寒除湿,上行头目,主入阳明,擅治前额及眉棱骨痛。用治外感风寒湿邪,恶寒发热,头痛偏于前额,四肢酸楚,常与羌活、防风、苍术、细辛等祛风解表药同用。用治偏正头痛,眉棱骨痛,常与川芎同用,可加强散风止痛作用,如由风寒引起者,配荆芥、紫苏;风热而致者,配菊花、茶叶。治牙痛,证属风寒者,可配细辛以散寒止痛;如属风火者,可配石膏以清热止痛。

  用于鼻塞,鼻渊。白芷兼入肺经,能宣通鼻窍,对于鼻塞不通,鼻流浊涕,头额胀痛用之颇效,每与苍耳子、辛夷、薄荷等宣肺通窍药配伍,如《济生方》苍耳散;若鼻涕黄厚腥臭,证属风热者,加配丹皮、蒲公英等清热凉血解毒之药;亦可与清肺经之鱼腥草、黄芩等同用。

  用于湿胜久泻,妇女白带。白芷治久泻、白带,主要取其辛香入脾,温升清阳和祛风胜湿之功。用治寒湿伤中,清阳下陷之湿泻、久泻,可与升麻、柴胡、葛根、羌活等同用。寒湿白带,常与白术、茯苓、海螵蛸等配伍;湿热带下,须与清热燥湿之椿根皮、黄柏、苍术等同用。

  用于痈疽疮肿,毒蛇咬伤。白芷治疗痈疽疮肿,取其辛以散结,消肿排脓之功,为外科常用辅助药,内服外用均可。用治疮疡初起红肿热痛未溃者,可配赤芍、蒲公英、野菊花等以清热消散;脓成不易穿溃者,配金银花、天花粉、连翘等以托疮排脓;对于阴疽发背,阴冷流注,则宜与乌头、肉桂等温阳祛寒药同用。肠痈可配丹皮、冬瓜仁;乳痈可配贝母、瓜蒌等。它如外科常用之外敷药“如意金黄散”,其中即有白芷。毒蛇咬伤,常与蛇药方剂中加入本品,蛇伤溃烂,和胆矾、麝香外用。

  此外,白芷尚治皮肤湿痒,若外敷面部,可治瘢疵。

  【用量】3.00-10.00g

  【禁忌】血虚有热者,阴虚阳亢之头痛者禁服。

  【附方】  1.治头痛石膏、白芷各二钱,薄荷叶、芒硝各三钱,郁金一钱。上为极细末,口含水,鼻内畜之。(《兰室秘藏》白芷散)

  2.治偏头风猪牙皂角(去皮筋)、香白芷、白附子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一钱,腊茶清调下,食后服。(《续本事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治头痛不可忍,不问偏、正头痛,及治赤眼、牙痛干姜、香白芷各半两,蒿角子一钱。上为细末。每日用半钱许,作三次,细细搐之入鼻内,揉动两太阳穴,其痛立止。(《鸡峰普济方》通顶散)

  4.治睛疼难忍白芷、赤芍、防风、细辛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砂糖二钱,同前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续本事方》)

  5.治眉框痛,属风热与痰黄芩(酒浸,炒),白芷。上为末,茶清调二钱。(《丹经心法》)

  6.治鼻渊辛夷、防风、白芷各八分,苍耳子一钱二分,川芎五分,北细辛七分,甘草三分。白水煎,连服四剂,忌牛肉。(《疡医大全》)

  7.治鼻流清涕不止白芷为细末,以葱白捣烂为丸,小豆大。每服二十丸,茶水送下。(《证治准绳》白芷丸)

  8.治溃疡病胃痛白芷、白芍、白及各10~30g,白豆蔻6~12g.每日1剂,水煎分服。(《中医杂志》1983(12):34四白汤)

  9.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脐腹冷痛,须此排脓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芍药根(白者)、白矾各半两(矾烧枯,别研)。为末,同以醋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饭前,米饮下十丸或十五丸。候脓尽,仍别以他药补之。(《本草衍义》)

  10.治崩漏不止香白芷一两半,龙骨一两,荆芥叶半两。上件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米饮汤调亦得,食前。(《杨氏家藏方》芳香散)

  11.治风秘,大便秘涩香白芷,焙干,为细末。每服二钱,蜜少许,温米饮调下,连进二服即通,食前。(《杨氏家藏方》通秘散)

  12.治痔疮肿痛先以皂角烟熏之,后以鹅胆汁调白芷末涂之。(《医方摘要》)

  13.治肿毒热痛醋调白芷末敷之。(《卫生易简方》)

  14.治痈疽赤肿白芷、大黄各等分。为末,米饮服二钱。(《经验方》)

  15.治鹤膝风取新鲜白芷,用酒煎至成膏,收贮瓷瓶。每日取膏二钱,陈酒送服;再取二三钱涂患处,至消乃止。(《外科全生集》)

  16.治乳疳,乳头腐烂,延及周围白芷二钱,牡蛎粉五钱,冰片二分。为细末,搽患处。(《外科真诠》白芷散)

  17.治毒蛇伤香白芷,为末。麦门冬水调饮,仓卒时,新汲水亦得。(《洪氏集验方》)

  18.治金铁伤及破伤风黄连、槟榔、木香、白芷各等分。为细末,掺所伤处,血便止。如妇人血运,以童子小便调一钱;如脏毒诸血,以水煎服。(《鸡峰普济方》白芷散)

  19.治诸鱼骨鲠半夏五两(洗),白芷五两。上二物,捣筛。服方寸匕,则呕出。忌羊肉、饧。(《外台》)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