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药词典 > 正文

苦蘵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苦蘵为茄科植物苦蘵的全草,清热,利尿,解毒,消肿,主感冒,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牙龈肿痛,湿热黄疸,痢疾,水肿,热淋,天疱疮,疔疮。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1.《尔雅》郭璞注:蘵草,叶似酸浆,花小而白,中心黄,江东以作葅食。

  2.《本草纲目》:酸浆、苦蘵,一种二物也,但大者为酸浆,小者为苦蘵,以此为别。败酱亦名苦蘵,与此不同。

  「拼音名」Kǔ Zhī

  「英文名」all-grass of Downy Ground-cherry

  「别名」蘵、黄蘵、蘵草、小苦耽、灯笼草、鬼灯笼、天泡草、爆竹草、劈拍草、响铃草、响泡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苦蘵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ysalis pubescens L.[P.esquirolii Levl. Et Vant.;P.bodinieri Levl. Et Vant.]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全草,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苦蘵,一年生草本,被疏短柔毛或近无毛,高30-50cm.茎多分枝,分枝纤细。叶柄长1-5cm;叶片卵形至卵状椭圆表,长3-6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有不等大牙齿,两面近无毛。花单生于叶腋,花梗纤细;花萼钟状,5中裂,裂片披针形花冠淡黄色,5浅裂,喉部常有紫斑,长4-6mm,直径6-8mm;雄蕊5,花药蓝紫色或有时黄色,长1.5mm.浆果球形、直径1.2cm,包藏于宿萼之内。宿萼膀胱状,绿色,具棱,棱脊上疏被短柔毛,网脉明显。种子圆盘状,长约2mm.花、果期5-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长于山谷林下及村边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华东、华中华南入西南。

  「性状」

  性状鉴别,茎有分枝,具细柔毛或近光滑,叶互生,黄绿色,多皱缩或脱落,完整者卵形,长3-6cm,宽2-4cm(用水泡开后展平),先端渐尖,基部偏斜,全缘或有疏锯齿,果实,球形,橙红色,外包淡绿黄色膨大的宿萼,长约2.5cm,有5条较深的纵棱。气微,味苦。

  以全草幼嫩、色黄绿、带宿萼多者为佳。

  「化学成份」

  苦蘵全草含魏察苦蘵素(withangulatin)A,14α-羟基粘果酸浆内酯(14α-hydroxyixocarpanolide),24,25-环氧维他内酯D(24,25-epoxyvitanolide D),酸浆双古豆碱(phygrine)。

  茎、叶含酸浆苦味素(physalin)B、D、E、F、G、H、I、J、K,5,6-二羟基二氢酸浆苦味素B(5,6-dihydroxydihydrophysalin B),苦蘵内酯(physagulin)A、B、C、D、E、F、G,叶中还含14α-羟基-20-去羟基粘果酸浆内酯(vamonolide)及炮仔草内酯(physangulide)。

  「药理作用」抗癌作用,苦蘵全株乙醇提取物中分了得到酸浆苦味素F(I)和D(II)。化合物I在体外试验中对5种人肿瘤细胞株(肝癌HA22T、宫颈癌HeLa、鼻咽癌KB、直肠癌Colo-205、肺癌Calu-1)和3种动物肿瘤细胞株(黑素瘤H1477、喉表皮癌Hep-2、神经胶质瘤8401)有效,其中抗肝癌作用最强,对HeLa细胞作用次之。在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P388体内试验I也表现出抗癌活性。而化合物II体内、体外皆无效。

  「性味」味苦;酸;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解毒;消肿。主感冒;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牙龈肿痛;湿热黄疸;痢疾;水肿;热淋;天疱疮;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煎水含漱或熏洗。

  「各家论述」

  1.《江西民间草药》:治天疮,大头风,指疔,牙龈肿痛,湿热黄疸,咽喉红肿疼痛,肺热咳嗽,热淋。

  2.《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利尿止血,消肿散结。治咽喉肿痛,肺痈,腮腺炎;小便不利,血尿。牙龈肿痛,天疱疮。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