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儿科 > 正文

小儿常见病症——毛细支气管炎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毛细支气管炎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毒为合胞病毒,而副流感病毒、腺病毒以及肺炎支原体也可导致本病。本病仅见于2岁以前的婴幼儿,常发生在冬春两季。临床以持续性干咳、发作性呼吸困难、肺气肿等为特征。本病中医称“暴喘”、“马牌风”。

  【病因病理】

  婴幼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肌肤柔弱,卫外不固,当冷热失调,正气受损,可为风邪所袭,风邪从口鼻而人,或皮毛而受,肺卫受邪,邪滞肺络,肺气壅遏不宣,邪郁肺经,化热烁津,炼液成痰,加上内有心火上乘于肺,风邪与痰火互结,阻塞气道,肺气失于宣肃,导致肺胀喘憋。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肺气痹阻可影响心血运行,甚者因正不胜邪,心血瘀阻加重,心失所养造成心气不足测可导致心阳虚衰。

  【诊断要点】

  1.仅见于2岁以前婴幼儿,多数为6个月以内婴儿。

  2.上呼吸道感染以后2~3日出现持续性干咳和发作性呼吸困难,有明显喘憋。体温高低不一,多数仅为低热或不发热,可影响吮奶及饮食。

  3.喘憋发作时呼吸快而浅,有呼气性喘呜,呼吸每分钟60~80次以上,脉快而细。有明显鼻煽及三凹征,在喘憋发作时往往听不到湿啰音,稍缓解时,可闻及弥漫性中等湿啰音或细湿啰音。重症患儿有明显肺气肿,面色苍白和紫绀。可并发心力衰竭。

  4.血白细胞计数多正常。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鼻咽分泌物,可迅速确定致病病毒。X线检查,两肺过度充气,透亮度增强,出现明显肺气肿。

  【辩证分型】

  1.风寒闭肺症状:发热无汗,喘憋气急,口不渴,痰少色白,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感风寒之邪,肺气为风寒所束,肺气壅遏不宣,故喘憋气急。风寒之邪与正气相争,则发热无汗。苔薄白,疾少色白均为寒痰阻于肺络之象。

  浮紧脉为风寒之脉象。

  2.风热闹肺症状:发热恶风,咳嗽喘憋,痰少色黄,咽红烦渴,面色苍白,舌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感风热之邪,邪阻肺络,肺气郁闭,故咳嗽喘憋。风热之邪与正气相争,则发热恶风。风邪郁而化热,烁津为痰,故痰少色黄。邪热伤阴测可见烦渴。咽红、苔薄黄、脉浮数,均为感风热之象。

  3.痰火郁肺症状:发热口渴,精神烦躁,喉间痰鸣,喘憋明显,气急鼻煽,唇周青紫,呼吸肋凹,或见便秘,舌质红,舌苔黄,脉细滑数。

  征候分析:风邪与痰火互结,郁闭于肺,肺气不降,痰随气升,故喘憋明显,气急鼻煽,喉间痰鸣。邪正相争,痰火内盛测发热口渴,精神烦躁。气滞则血瘀,肺气痹阻,气血瘀滞,故唇周青紫。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痹阻则大肠传导失司,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滑数,均为痰火郁肺之象。

  【分型治疗】

  1.风寒问肺治则:温肺开闭,化痰止喘。

  主方:射干麻黄汤加减。

  加减:呼吸急促,加葶苈子6克、苏子6克(包煎);痰白而多,加制南星4.5克、象贝母6克;唇口出现青紫,加桃仁6克、红花3克;发热无汗,加苏叶6克、薄荷3克(后下)。

  主方分析:本证为风寒之邪郁闭,导致肺气不宣,证属早期,故用射干麻黄汤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方中麻黄、射干宣肺平喘,细辛温肺化饮,紫菀、款冬化痰止咳,半夏化痰燥湿,五味子收敛肺气。

  处方举例:

  射干6克  麻黄3克  杏仁6克  细辛1.5克款冬6克  紫菀6克  半夏4.5克  苏子6克(包煎)五味子3克  甘草3克

  2.风热闹肺治则:辛凉解表,化痰平喘。

  主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加减:咽红疼痛,加板蓝根10~15克、蒲公英10~15克;痰粘色黄,加海蛤壳6克、天竺黄6克;

  发热怕冷,加荆芥6克、防风6克。

  主方分析:证属风热之邪郁闭肺气,故可用麻杏石甘汤清宣肺气,止咳平喘。方中麻黄止咳平喘,杏仁降气化痰,生石膏清泄肺热,甘草甘润护肺。

  处方举例:

  麻黄3克  杏仁6克  生石膏15克  前胡6克  银花6克  连翘6克  黄芩6克  苏子6克(包煎)海蛤壳6克  甘草3克

  3.痰火郁肺治则:清热泻火,化痰平喘。

  主方:三黄石膏汤加减。

  加减:痰粘难咯,加陈胆星6克、黛蛤散6克(包煎);气急唇紫,加丹参6克、红花3克;大便秘结,加全瓜萎6克、生大黄3~6克(后下);喘憋不止,加地龙6克、僵蚕6克。

  主方分析:三黄石膏汤为清热解毒,泻火平喘之要方。方中生石膏清热除烦,配合麻黄、豆鼓发汗解表,并有平喘的作用,黄芩、黄连、黄柏泻火解毒,生姜能发表,大枣补益中气。

  处方举例:

  黄连二  克  黄芩6克  黄柏6克  麻黄3克生石膏15克  陈胆星6克  苏子6克(包煎)葶苈子6克  桃仁6克  僵蚕6克  地龙6克  甘草3克

  病情危重,出现心率增快(>160次/分),心音低钝,面色苍白,四肢发冷,脉细数,肝脏进行性增大等,为并发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可配合运用参附龙牡救逆汤温阳固脱。

  【中成药】

  1.猴枣散  每日3次,每次0.3克口服。用于痰火郁肺。

  2.小青龙汤口服液  每日2次,每次0.5~1支口服。用于风寒闭肺。

  3.双黄连粉针剂  每日0.6~1.2克,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连用5~7天。对细菌及病毒引起的炎症,均有效果。

  【简便方】

  1.大黄、槟榔、炒黑白丑、人参各等份,研为细末,每日2次,每次0.9~1.5克用水调服。

  2.蝉蜕4.5克,僵蚕6克,姜黄3克,胆南星3克,天竺黄3克,大黄1.5克,黄芩4.5克,天花粉6克,麻黄3克,水煎服,昼夜频服,每日1剂。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喘憋较重,必须中西医结合治疗,加用激素、抗生素、解痉剂等。

  2.平时应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服,防止感冒发生。

  3.体质虚弱或有佝偻病者,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常用黄芪、太子参、红枣等煎汤服用,增强小儿抗病能力。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