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儿科 > 正文

小儿常见病症——鹅口疮

  【概述】

  鹅口疮为婴幼儿常见口腔炎,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临床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状如鹅口为特征。多见于新生儿、早产儿、久病体虚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本病中医亦称“鹅口疮”,或称“雪口”。

  【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主要由于口腔不洁或破碎,感染邪毒所致。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脾脉又络于舌,故发病以口腔粘膜及舌上为多。

  鹅口疮临床有虚实之分,实证为心脾两脏积热,循经上行,熏蒸口舌,复感邪毒而发病。属于虚证者,多由于胎禀不足,或病后失调,久泻久痢等,津液损伤,气阴耗伤,虚火循经上炎而发病。

  【诊断要点】

  1.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及激素者。

  2.口腔粘膜可见白色点状或片状乳凝块状物,可融合成大片白膜,常见于颊、舌、牙龈及上腭部。不易擦去,强行拭去,可有局部溢血。

  3.一般不影响吃奶,偶可累及食管、气管,出现吞咽困难、呕吐、声音嘶哑等。

  4.取少许白屑涂片镜检,可见白色念珠菌的菌丝和抱子。

  【辩证分型】

  1.心脾积热症状:口生白屑,逐渐蔓延,布满口舌,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吮乳啼哭,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薄白腻,脉数。

  证候分析:热积心脾,复感邪毒,内外邪合,熏蒸口舌,故口生白屑。心火内炽,火热炎上,故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吮乳啼哭,大便干结。心移热于小肠,则小便短黄。舌质红,脉数,均为心脾积热之象。

  2.虚火上炎症状:口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显,形瘦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质红少苦,脉细。

  证候分析: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久泻,导致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虚火上浮,故面颧发红,手足心热,口内自屑散在,而周围红晕不显等。

  舌红与脉细均为阴虚之象。

  本病须辨明虚实,临床上以实证占多,虚证较少。虚实与病程也有关,一般病程短者为实证,而病程长,且有慢性疾病伴随,如慢性泄泻及反复呼吸道感染者,多为虚证鹅口疮。

  【分型治疗】

  1,心脾积热治则:清热泻火。

  主方:清热泻脾散加减。

  加减:大便干结,加生大黄6克(后下);小便黄短,加木通6克、生地6克;烦渴不宁,加石斛6克、钩藤6克(后下)。

  主方分析:清热泻脾散是儿科常用的清热泻火方剂,尤其对各种口腔与齿龈实热证,有良好效果。

  方中黄连、山桅清心泄热,黄芩、石膏散脾经郁热,生地清热凉血,木通、灯心清热降火,导热下行。

  处方举例:

  山栀6克  生石膏30克  黄连1.5克  黄芩6克  丹皮6克  赤芍6克  银花6克  连翘6克灯心2扎  生甘草3克

  2.虚火上炎治则:滋阴降火。

  主方:知柏地黄汤加减。

  加减:口渴者,加玄参6克、石斛6克;低热者,加地骨皮6克、白薇6克;盗汗,加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

  主方分析:本方由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组成,六味地黄汤滋养肝肾,而知母、黄柏滋阴降火。

  处方举例:

  知母6克  黄柏6克  熟地6克  山药6克山萸肉6克  丹皮6克  泽泻6克  茯苓6克  牛膝6克  甘草3克。

  【中成药】

  1.银黄口服液  每日2次,每次1支口服。用于心脾积热。

  2.牛黄上清丸  每日2次,每次研服1.5克。

  用于心脾积热。

  【简便方】

  1.银花、灯心草各6克,黄芩3克,黄连、薄荷各1克,枳壳2克,水煎服。用于心脾积热。

  2.生地3克,白蒺藜2克,钩藤2克,木通4克,竹叶3克,蝉衣1克,水煎服。用于心脾积热。

  【其它疗法】

  选用冰硼散、珠黄散吹敷口腔,每次少许,每日2次。虚证与实证鹅口疮均可应用。

  【注意事项】

  1.注意口腔清洁,避免过烫、过硬或刺激性食物,防止损伤口内粘膜。

  2.婴儿奶具注意清洁与消毒,母乳喂养应用冷开水冲洗奶头后再喂奶,喂奶后给服少量温开水。

  3.注意患儿营养,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

正保医学教育网
上医学教育网 做成功医学人
打开APP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直播+录播 含班级服务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