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痈之名出《外科启玄·肾阴发》:“此疮发于肾囊,一名悬痈,又名囊痈。”
囊痈是因肝肾湿热下注,或外湿内侵蕴酿成毒所致。以阴囊红肿热痛,肾子(睾丸)不肿大为主要表现的痈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阴囊急性化脓性感染,包括阴囊脓肿、急性阴囊蜂窝组织炎等。
[诊断依据]
1.初起一侧或双侧阴囊皮肤微红而肿,疼痛较轻。
2.继之阴囊肿硬,掀红,灼热,疼痛,皮肤紧张光亮。
3.约7天后成脓,溃破流出黄稠脓液,脓尽易于收口。
4.患侧腹股沟核肿大、压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5.全身有恶寒发热,口干,溲赤等症。
6.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
[鉴别诊断]
1.脱囊:初起亦见阴囊红肿热痛,但发病迅速,病势重,1~2日阴囊皮肉腐烂湿裂,甚至睾丸外露等。
2.子痈:主要是睾丸肿痛,如病变侵犯阴囊,阴囊亦会红肿,囊痈一般不波及睾丸,故睾丸无肿痛。
3.血疝:因跌扑或手术所致阴囊肿大胀痛,皮色紫暗,但不发热,很少破腐流脓,多可自行消退。
4.水疝:一侧或双侧阴囊逐渐肿大如囊状,病程长,以年月计,不红不痛,终不化脓,更无全身症状。
[辨证论治]
1.初期:一侧或双侧阴囊皮肤掀红肿痛,寒热交作,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清热化湿解毒。
2.成脓期:阴囊肿胀如拳头,焮红光亮,疼痛难忍,发热,口干,按之痛甚、应指,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溃脓期:阴囊红肿,溃口流出黄白色稠脓,疼痛渐减,口干,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数。透脓生肌。
4.溃后期:阴囊肿痛渐消,溃口渗流少许血水,口稍干,舌淡红,苔薄黄,脉缓。扶正托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