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药词典 > 正文

苦檀子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苦檀子为豆科植物厚果鸡血藤的种子,攻毒止痛,消积杀虫,主疥癣疮癞,痧气腹痛,小儿疳积。

  「出处」出自于《草木便方》。

  「拼音名」Kǔ Tán Zǐ

  「英文名」Thickfruit Millettia, Seed or fruit of Thickfruit Millettia

  「别名」土大风子、冲天子、苦蚕子、猪腰子、日头鸡。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厚果鸡血藤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illettia pachycarpa Benth.采收和储藏:果实成熟后采收。除去果皮,将种子晒干。

  「原形态」厚果崖豆藤 多年生攀援灌木,茎粗大。枝干圆柱形,幼枝时有疏绒毛。叶互生,具长柄,奇数羽状复叶,长30-50cm;小叶13-17,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4-16cm,宽3-4cm,先端钝,基部略圆形,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被锈黄色绢毛。圆锥花序腋生,长15-30cm,总花梗较叶柄长;花2-5朵簇生于序轴的节上;苞片卵圆形,少毛;萼钟形,5齿裂,裂片三角形,浅绿色,有短茸毛;花冠蝶形,花5瓣,紫红色,雄蕊10,单体,上部分离;雌蕊1,线形,花柱弯曲,柱头圆形。荚果厚,木质,卵球形或矩圆形,长至23cm,黄灰绿色,并有斑点,膨胀。种子1-5颗,肾形,长4cm,红棕色至黑褐色。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溪边、疏林下及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种子扁圆而略呈肾形,着生在荚果两端的种子,一面圆形,另一面平截;居于荚果中间的种子,两面均平截;长约4cm,厚约3cm.表面红棕色至黑褐色,有光泽,或带有灰白色的薄膜,脐点位于中腰陷凹处。子叶2片,肥厚,角质样,易纵裂;近脐点周围有不规则的突起,使子叶纵裂而不平。

  气微,味淡而后带窜透性的麻感。以皮红褐色、个大、无虫蛀者为好。

  「化学成份」种子含鱼藤酮(rotenone)和类鱼藤酮(rotenoids)。

  「性味」苦;辛;性热;大毒

  「归经」脾;胃经

  「功能主治」攻毒止痛;消积杀虫。主疥癣疮癞;痧气腹痛;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调敷。内服:研末或煅存性研末,0.9-1.5g;或磨汁。

  「注意」有毒,内服宜慎。

  「各家论述」

  1.《草木便方》:杀虫,攻毒。涂久NI,洗搽疥、癣、疳、癞。

  2.《贵州民间药物》:解郁,除风邪,止痛。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