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药词典 > 正文

饿蚂蝗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饿蚂蝗活血止痛,解毒消肿,主脘腹疼痛,小儿疳积,妇女干血痨,腰扭伤,创伤,尿道炎,腮腺炎,毒蛇咬伤。

  「出处」出自《中国药植提要》

  「拼音名」è Mǎ Huánɡ

  「英文名」Herb of Manyflower Tickclover

  「别名」细风带、山角豆、红掌草、山豆根、烂豆树、大红袍、山蚂蟥、粘身草、胃痛草、吊马花、紫藤小槐花、野黄豆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饿蚂蝗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smodium multiflorum DC.[D.sambuense (D.Don)DC.;D.floribundum(G.Don)Sweet.]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饿蚂蝗 小灌木 高0.5-2m.枝有疏生长柔毛。叶柄具淡黄色柔毛;托叶卵状披针形;三出复叶,顶生小叶宽椭圆形,长4.5-8.5cm,宽2.5-5cm,先端钝,具硬尖,基部楔形,上面无毛,下面脉上有黄色长柔毛,侧生小叶小,略斜。总状花序腋生或为顶生的圆锥花序,长达16cm,花多数,密生;苞片卵状披针形,脱落;花萼钟状,萼齿披针形,有长柔毛;花冠粉红色,旗瓣长约1cm,无爪,翼瓣与旗瓣等长,龙骨瓣较短;子房线形,腹背缝线被绢状毛。荚果长1.5-2.5cm,密被黑褐色绢毛,有4-7荚节,腹缝线缢缩,背缝线稍成波状。花期7-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2300m的山坡草地或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性状」茎枝圆柱形,直径约3mm,表面具纵棱。可见三出复叶,顶端小叶较大,长5.5-9cm,宽3.5-5cm,椭圆状倒卵形,先端钝或急尖,具硬尖,基部楔形,全缘,枯绿色,下表面具柔毛,质脆。有时可见总状花序或荚果,荚果长1.5-2.4cm,腹缝线具缢缩,背缝线深波状,有4-7节,表面密被褐色绢状毛。气微,具豆腥气。

  「性味」甘;苦;凉;苦

  「归经」肺;胃;肝;胆经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解毒消肿。主脘腹疼痛,小儿疳积,妇女干血痨,腰扭伤,创伤,尿道炎,腮腺炎,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取汁涂。

  「附方」①治腹痛:山豆根种子一分,研末服;或用根五钱,煎水服。(《贵州草药》②治妇女干血痨:山豆根的根一两。第一剂煎酒服,第二剂炖肉吃。(《贵州草药》)

  「各家论述」

  1.《峨嵋药植》:清热发表。

  2.《贵州草药》:补虚弱,活血,截疟,镇痛。

  3.《广西中草药》:消食止痛,解蛇毒。治胃病,小儿疳积,毒蛇咬伤。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