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 |
人或单位 |
发现 |
1684 |
安东尼·封·列文虎克(Antoni,van,Leeuwenhock) |
发现细菌 |
1749 |
约翰·屠北威尔·尼德汉(John,Turbrville,Needham) |
肉汁中长出微生物 |
1776 |
拉扎罗·斯帕兰让尼(Lazzaro,Spallanzani) |
用密封加热实验否定自然发生 |
1798 |
爱德华·詹纳(Edward,Jenner) |
牛痘接种术 |
1821 |
弗里斯(E.M.Fries) |
霉菌分类系统化 |
1826 |
索多·施旺(Theodor,Schwann) |
酒精发酵由酵母菌引起 |
1837 |
索多·施旺(Theodor,Schwann) |
微生物引起发酵和腐败 |
1850 |
米切利斯(Mitscherlich) |
细菌引起马铃薯褐变 |
1850 |
达望(C.J.Davaine) |
在患炭疽病的家畜中发现炭疽细菌 |
1853 |
德巴利(De.Bary) |
禾谷类锈病由寄生真菌所为 |
1857 |
路易·巴斯德(Louis,Pasteur) |
乳酸发酵的微生物学原理 |
1860 |
路易·巴斯德 |
酵母菌在酒精发酵中的作用 |
1864 |
路易·巴斯德 |
澄清自然发生的争论 |
1866 |
路易·巴斯德 |
低温灭菌法 |
1867 |
罗伯特·李斯特(Robert,Lister) |
外科中的消毒原理 |
1870 |
刘易斯(T.R.Lewis) |
阿米巴痢疾病原体 |
1872 |
科亨(F.Cohn) |
开始细菌分类记载 |
1875 |
戴维·布鲁斯(David,Bruce) |
在锥虫病患者体内分离出锥虫 |
1876 |
约翰·廷托尔(John,Tyndall) |
证实空气中存在细菌 |
1876 |
罗伯特·科赫(Robert,Koch) |
分离炭疽病原菌,感染实验成功 |
1879 |
奈瑟(Neisser) |
发现淋病细菌 |
1880 |
阿方·拉瓦拉(Alphonse,Laveran) |
在人血中发现疟原虫的接合子 |
1881 |
罗伯特·科赫(Robert,Koch) |
研究纯培养细菌的方法 |
1881 |
路易·巴斯德 皮尔·包尔·爱密尔·鲁(Pierre,paul,Emile,Roux) |
用炭疽菌进行免疫实验 |
1882 |
厄波斯(Eberth)和噶夫克(Gaffky) |
在伤寒患者体内分离到伤寒细菌 |
1882 |
斯可罗辛(J.J.T.Schloesing) 孟兹(A.Muntz) |
土壤中的硝化细菌 |
1882 |
罗伯特·科赫 |
发现结核病病因 |
1884 |
罗伯特·科赫 |
科赫原则 |
1884 |
克里斯亭·格兰(Christian,Gram) |
格兰氏染色方法 |
1888 |
马尔亭乌斯·贝叶林克(Martinus,Beijerinck) |
分离出根瘤菌的纯培养,富集培养方法 |
1889 |
北里柴三郎(Kitosato,Shibasaburo) |
从破伤风患者体内分离出厌氧性病原菌 |
1889 |
谢尔盖·维诺格拉斯基(Sergei,Winogradsky) |
化能无机营养的概念 |
1889 |
马尔亭乌斯·贝叶林克(Martinus,Beijerinck) |
病毒的概念 |
1890 |
爱密尔·阿道夫·贝林格(Emil,Adolf,von,Behring)和北里柴三郎 |
发现白喉抗毒素 |
1890 |
谢尔盖·维诺格拉斯基 |
化能无机营养菌的自养生长 |
1892 |
德米特里·约瑟霍维奇·伊万诺夫斯基(Dmitri,Iosifovich,Iwanowski) |
从烟草花叶病植株中分离病毒并进行了回接实验 |
1895 |
马尔亭乌斯·贝叶林克(Martinus,Beijerinck) |
分离自养的硫酸盐还原菌 |
1897 |
佛雷德里克·奥古斯都·约翰·吕夫勒(Frederick,August,Johannes,Loffler) 佛洛奇(P.Frosch) |
在动物中发现病毒 |
1898 |
诺卡德(E.Nocard)和皮尔·包尔·爱密尔·鲁 |
从牛肺中分离培养霉形体 |
1898 |
罗那德·罗斯(Ronald,Ross) |
疟蚊是疟疾的媒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