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被破坏达80%以上,病人出现糖尿病症状。导致胰岛B细胞大量破坏的原因可能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发特异性自身免疫反应选择性破坏胰岛B细胞。因为胰岛B细胞绝大部分被破坏,任何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因素都不能促使B细胞合成与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绝对缺乏,易发生酮症,必需使用胰岛素治疗。
一:免疫介导性糖尿病:指有任何自身免疫机制参与证据的Ⅰ型糖尿病。包括:
1)85%的初发糖尿病病人,血中可检出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65),酪氨酸磷酸酶IA-2和IA-2b自身抗体的一种或多种。
2)HLA基因-DQA、DQB、DQR位点的某些等位基因频率增高或减少及其组成的单倍体型。
3)伴随其他自身免疫病,如Graves病、桥本甲状腺炎及阿狄森病。
本型因免疫中介胰岛B细胞破坏而发病。起病缓急不一,儿童起病多较急,成人多缓起,曾被称作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发病症状隐匿,多无酮症,病程中胰岛功能逐渐减退,最终血浆C肽明显降低,需用胰岛素治疗。此型糖尿病伴肥胖者少见。
Ⅰ型糖尿病病人年龄一般小于30岁;消瘦明显;起病急,临床症状较重;常有尿酮体阳性或酮症酸中毒;空腹或餐后C-肽低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阳性有助于诊断。
二特发性Ⅰ型糖尿病:指在某些人种如美国黑种人及南亚印度人中所见的特殊类型。患者有明显家族史,起病早,初发时可有酮症,需胰岛素治疗。但在病程中胰岛B细胞功能不一定呈进行性减退,以至起病后几个月或几年后不需胰岛素治疗,需要胰岛素治疗者用量也不及免疫介导Ⅰ型糖尿病。本型与免疫介导型最大的区别是:即使在发病初期亦无任何自身免疫机制参与的证据,各种胰岛B细胞自身抗体检查始终为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