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公共卫生知识 > 职业卫生与中毒 > 正文

高组胺鱼中毒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含高组胺鱼类主要有鲐鱼、竹荚鱼、金枪鱼、青鳞鱼等青皮红肉鱼类。食用不新鲜或腐败的这类鱼可引起中毒。

  这些鱼体内含有较高的组氨酸,组氨酸经脱羧酶作用强的细菌,如摩氏摩根菌或无色菌等作用下,脱羧基产生组胺,当组胺积蓄到一定量时就可引起心血管及神经系统毒性。国家规定,鲐鱼中组胺含量小于100mg/100g,其他鱼类体内组胺含量小于30mg/100g。腌制咸鱼时原料不新鲜或腌不透时含组胺较高,食用后可引起中毒。

  中毒表现:食后迅速出现脸红、头晕、头痛、心慌、心率快、胸闷及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可有眼结膜充血、瞳孔扩大、视物模糊、面部肿胀、口和舌及四肢发麻、荨麻疹、血压下降等。多数患者恢复较快。

  紧急处理方法: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100g。出现中毒症状者要到医院就诊。

  销售的鲐鱼等青皮红肉鱼类必须是冷冻产品,选购时要特别注意其是否新鲜,如发现鱼眼变红、色泽差、鱼体无弹性的不要购买,更不能食用。腌鱼时要劈开鱼背,并用25%以上的食用盐腌制。烹调前要去除鱼的内脏,洗净、切段后浸泡2小时以上,宜清蒸、酥焖,不宜油煎或油炸。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