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公共卫生知识 > 环境卫生标准 > 正文

放烧复合伤诊断标准——附录B

  名词术语解释

  B.1 休克

  是放烧复合伤病程的第一期,伤后最初数天内出现烦躁不安、口渴、恶心、呕吐、腹泻,烧伤局部体液丢失,血液浓缩,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短暂上升后下降。休克常有兴奋期延长、抑制期缩短的特点,当进入抑制期后,抗休克措施的效果明显降低。

  B.2 局部感染期

  是放烧复合伤病程的第二期,神经和胃肠症状缓解或消失,但造血功能障碍继续发展,烧伤创面炎性反应减弱并发生感染,

  B.3 极期

  是放烧复合伤病程发展到最严重的时期,全身状况恶化,再次发生呕吐、腹泻,造血功能障碍处于低谷,并发全身感染,烧伤创面也易感染、出血,肉芽组织和上皮再生延迟以至停止。

  B.4 恢复期

  如病情不严重或经适当治疗,可进入恢复期,此期病情好转,上述症状和体征逐渐消失,造血功能恢复,烧伤创面肉芽组织和上皮再生修复。

  B.5 中国九分法

  成人的头颈部占全身体表面积的1×9%,双上肢占2×9%,躯干(含会阴部1%)占3×9%,双下肢(含臀部)占5×9%+1%,共为11×9%+1%=100%。

  B.6 手掌法

  伤员手指并拢,手掌面积为体表面积的1%。

  B.7 光辐射烧伤

  核爆炸时,由于光辐射直接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烧伤称为光辐射烧伤。

  B.8 衣下烧伤

  光辐射经辐射、传导透过服装作用于人体皮肤,当光冲量小于服装燃烧阈值,而大于皮肤烧伤阈值时,可引起衣下皮肤烧伤。

  B.9 烧伤创面脓毒症

  烧伤创面每克活组织含菌量超过105以上时,即可发生烧伤创面脓毒症,在放烧复合伤的发生率比单纯烧伤为高,是感染并发症致死原因之一。

  B.10 呼吸道烧伤

  吸入火焰或炽热空气、蒸气、尘砂而引起的呼吸道损伤。伤及口、鼻、咽部为轻度;伤及咽喉和气管(隆突以上)为中度;伤及支气管至肺泡为重度。合并或单独吸入燃烧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及烟雾造成呼吸道损伤者,称为吸入性损伤(inhalation injury)。

  B.11 视网膜烧伤

  肉眼直视火球时,光辐射通过眼屈光系统使聚焦在视网膜上的光冲量显著增大,引起视网膜凝固性坏死。又称眼底烧伤。依病变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

  B.12 放射损伤

  是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致的损伤。本标准中所指的放射损伤及其程度分别相当于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及其程度。

  B.13 相互加重效应

  中度以上放射损伤复合中度以上烧伤时,复合后的伤情常比同剂量单纯放射病加重,表现为病程发展快,极期提前并持续时间延长,感染发生率高,出血严重,另外放射损伤使烧伤局部炎症反应减弱,易感染、出血,愈合延迟。反映在整体效应的结局上,复合伤的死亡率常大于两单一伤之和。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4课程

39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