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公共卫生知识 > 职业卫生标准 > 正文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附录B

——●●●聚焦热点●●●——

查分入口> 查分答疑> 晒分有礼>
有奖征文> 二试安排> 好课8折>

  神经-肌电图检查方法及其神经源性损害的判断标准

  B.1  肌电图检查方法

  B.1.1 检查前的准备

  B.1.1.1 首先将检查要求及注意事项向被检者交待清楚,使其避免精神紧张,争取被检者合作。

  B.1.1.2   被检者取合适体位,使肌肉得到支持和稳定,既能自然放松,又能按要求做各种运动。

  B.1.1.3   将接地电极放在所查肌肉同一肢体。

  B.1.1.4   局部皮肤用2.5%碘酒和75%酒精消毒。

  B.1.2   检查程序

  B.1.2.1 插入时的肌电活动:以同心轴针电极(针心面积为0.45mm2)快速插入肌腹,扫描速度为50~100ms/cm,灵敏度为100μv/cm,观察针极插入时电活动的特点及有无肌强直、肌强直样放电或插入电活动延长。

  B.l.2.2   肌肉松弛时的电活动:扫描速度为5~l0ms/cm,灵敏度为100μv/cm,观察有无自发电位,如纤颤电位、正相电位和束颤电位。

  B.1.2.3 小力收缩(轻收缩)时的肌电活动:条件同B.l.2.2.肌肉轻度收缩时,测定20个运动单元电位的平均时限与平均电压,及多相电位的百分数。(为测定运动单位平均时限,必要时应在同一肌肉选择2~3个不同位置进行检查)。为避免误差,每个波要同时出现2~3次,方能计算在内。时限是从基线最初的偏斜处起到最后偏斜回基线为止。运动单位的位相以波峰越过基线者为准。

  B.l.2.4   大力收缩时的肌电活动:扫描速度50~100ms/cm,灵敏度为500μv/cm~lmv/cm。被检者以最大力量收缩受检肌肉时,观察是否为干扰相、混合相或单纯相,并测其波幅峰峰值。

  B.2   神经传导速度

  被检者皮温保持在30℃以上,受检部位应用酒精搽洗干净,去除油渍;表面电极正确置于神经上,不宜推移皮肤;给予电刺激时,应注意安全,接地电极置于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

  B.2.1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B.2.1.1 放置电极

  均用表面电极作刺激电极。除检查腓总神经时使用表面电极外,均用同心轴电极作记录电极。主要受检神经的电极放置部位如下:

  尺神经:近端刺激点置于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窝之间,远端刺激点在腕横纹尺侧缘,记录电极置于手小指展肌。

  正中神经:近端刺激点置于肱骨内上髁上方,远端刺激点在腕横纹中点,记录电极置于手拇短展肌。

  胫神经:近端刺激点置于腘窝中央(委中穴),远端刺激点在内踝后部,记录电极置于拇展肌。

  胫后神经:将刺激电极的正负针极刺入内踝与足根联线中点的皮下,相距lcm处,负极针尖向前上方接近胫后神经,直至刺激量不足lmA即可引出诱发电位。无关电极刺入附近皮下,相距2cm处。记录电极置于拇展肌。

  腓总神经:近端刺激点放置于腓骨小头外下方,远端刺激点在踝骨横纹处,记录电极置于拇趾短伸肌。

  B.2.1.2   给予单脉冲方形波刺激,1~1.5次/秒,方形波时限0.1~0.2ms,刺激强度需达超强刺激后(即加大刺激后,诱发电位不再加大),再增加强度30%。

  B.2.1.3   测量从刺激伪迹到诱发电位波形开始出现的时间(ms),称潜伏期,分别测定近端刺激点和远端刺激点的潜伏期,两者之差即为该段神经两点之间的传导时间(ms)。

  B.2.1.4 用钢尺或骨盆尺精确测量近端刺激点与远端刺激点间的距离,即为该段神经两点间的长度(cm)。

  按下列公式即可计算出该段神经两点之间的传导速度。

  传导速度(m/s)=距离(cm)/传导时间(ms)×10

  远端神经传导采用远端运动潜伏期表示。

  B.2.2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B.2.2.1 刺激电极除检查腓肠神经使用表面电极外,均用环形电极,绕于手指或足趾,负极置于近端指节,正极置于末端指节,两电极间相距至少lcm。电极放置部位如下:

  正中神经:食指。

  尺神经:小指。

  腓肠神经:外踝后下方。

  胫后神经:拇趾。

  记录电极除检查胚后神经使用针极外,均用表面电报。其放置部位无论远端点或近端点皆应放在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时引出最大诱发电位的部位,检查腓肠神经时记录电极置于小腿后测距刺激电极14cm处。

  B.2.2.2   以单脉冲方形波电刺激,1~1.5次/,每次0.1~0.2ms,增大刺激强度至被检者感觉指或趾明显发麻(恒流刺激器的刺激量一般用30~40mA,最大不超过50mA)。

  B.2.2.3 需用叠加装置,叠加次数可根据图形的清晰度来定。

  B.2.2.4   测量诱发电位的峰至峰的高度为电位波幅(电压)。

  B.2.2.5 潜伏期、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间的距离的测定方法及神经传导速度的计算公式与B.2.1.4同。

  B.3   神经—肌电图的正常值

  严格地说,每个实验室应有自己的正常值。目前尚未建立有自己的正常值的单位,可参考表1—3中所列的正常值,但应力求检查方法一致。

  B.3.1 肌电图正常值

  B.3.1.1 插入活动:针极插入后放电持续不超过2s。

  B.3.1.2安静时一般不出现自发电位(纤颤波、正锐波)。(约4.3—10%的正常肌肉可于一个部位出现自发电位。)

  B.3.1.3  运动单位平均时限:20个运动单位的平均时限的正常值。

  B.3.1.4  多相电位百分数:运动单位的位相在5相或5相以上者为多相电位。一般肌肉的多相电位不超过20%,三角肌不超过25%,胫骨前肌不超过35%.

  B.3.1.5  大力收缩时呈干扰相。

  B.3.1.6  影响运动单位电压的因素较多,可根据各实验室的正常值进行判断。

  B.3.2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值。

  B.3.3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值。

  B.4  神经源性损害的判断标准

  B.4.1  肌电图

  B.4.1.1  在一块肌肉3个部位出现自发电位(纤颤波、正锐波)。

  B.4.1.2  小力收缩时20个运动单位平均时限较相应年龄组正常值延长20%以上。

  B.4.1.3  小力收缩时多相电位百分数增多,一般肌肉20个运动单位中超过20%,三角肌超过25%,胫骨前肌超过35%.

  B.4.1.4  大力收缩时呈混合相或单纯相。

  以上4项中必须具备头2项之一,参考其它两项,方可定为神经源性损害。

  B.4.2   神经传导速度

  具备下列之一者,可定为神经源性损害:

  B.4.2.1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超过正常平均值-2个标准差)。

  B.4.2.2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超过正常平均值-2个标准差)或远端运动潜伏期延长(超过正常平均值+2个标准差)。

  B.4.2.3  感觉电位波幅下降(超过正常平均值-2个标准差)。

  B.4.2.4  诱发运动电位波幅明显下降(低于lmV)或波形明显复杂者(超过4相者)。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4课程

39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