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公共卫生知识 > 职业卫生与中毒 > 正文

蜈蚣咬伤中毒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蜈蚣又名天龙、百脚、百足虫,其头部有毒钩,与毒腺相通,可排出毒液。

  全世界共有3000~5000种蜈蚣有毒腺,毒液含组织胺类物质及溶血蛋白质、蚁酸等,呈酸性,有溶血作用。当被咬伤时,其毒液顺尖牙注入被咬者皮下,引起被蛰者中毒。

  中毒表现:皮肤被蜈蚣螫伤后,被螫局部红肿、刺痛、严重者可出现水疱,瘀斑、组织坏死、淋巴管炎及局部淋巴结肿痛等。全身症状较轻微,有畏寒、发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

  紧急处理方法:被螫局部伤口立即用碱性溶液,如肥皂水或5%小苏打溶液冲洗,用新鲜草药捣烂外敷,如鲜扁豆叶、半边连、野菊花、鱼腥草、蒲公英、芋头等,可任选一种;疼痛剧烈者可用冰块冷敷,出现中毒表现者者可到医院就诊。

  预防:在蜈蚣密集地区作业时要穿长衣裤,避开蜈蚣。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