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诊断 > 正文

望诊中的“望面色”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面部色泽的变化能反映出脏腑气血的变化,面部颜色就是色调的变化,光泽则是明暗度的变化。面色分为青、黄、红、白、黑五种,所以古时称为五色诊。根据五行学说,五脏对应于五色,青为肝,黄为脾,红为心,白为肺,黑为肾。从面色的变化可推测到五脏的病变。

  正常人的面色是红黄相伴,有光泽。但由于个体的差异,所处地区不同,以及季节、气候、工作环境等差异,人的面色有可能偏红、黄、青、或偏黑、白色。另外,人的面色在春天偏青,夏天偏红,秋天偏白,冬天偏黑。五种病色大致可理解如下:

  [青色]:一般见于肝胆及经络病症。如果病人出现面色苍白及偏青色者,则为阴寒内盛,血气运行不畅。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色,则有血脉瘀阻,引至心胸疼痛。如果病人本身有脾脏病,而面色又是青色,多为难治之症。

  [黄色]:如果病人面色淡黄,无光泽,称之“萎黄”, 多属脾胃虚弱。如果面、眼睛及全身变黄,称为黄疸。小儿面黄肌瘦,腹坚硬且大,有青筋暴露者,称之“疳积”。

  [赤色]:病人满面通红者,为阳盛热炽之证,常见于外感发热等。午后两颧潮红,多属久病阴虚,形成虚火上炎之证。小儿面红发热,指尖冷,目中有泪,为麻疹将起。

  [白色]:一般为气、血、津液的病证表现。如果病人面色淡白无华,形体肌瘦,唇、舌色淡,多为血、气虚。若面色白而虚浮,则为阳虚水湿内停。如果病人本身有肝病,而面色又是白色,多为难治之症。

  [黑色]:如果病人两颧黑而干燥,则表明肾气亏损。面黑而手足不遂,为风寒湿邪入肾。面色黑暗而枯萎者,病情很严重,多为危候。如果病人有心脏病,而且额头黑色,则属难治。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