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1分处。
《灵枢·本输》:“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针灸甲乙经》作“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中”;《针经摘英集》:“在足大指外侧端”;即足大趾趾甲廓外侧角后旁1分凹陷处。《针灸集成》:“足大指爪甲根后四分,节前”则定于足大趾趾背,当趾甲根与趾关节之间,接近丛毛(三毛)处。如作灸治,可从此说。
功效:疏肝治疝,理血,清神。
主治:古代记述:昏厥,卒疝暴痛、脐腹痛、腹胀,小腹中热、石淋、尿血、小便难、遗尿、遗精、阴肿痛、囊缩,阴挺、崩漏,胁下若满,眩冒、善寐、目不欲视、卒心痛、太息、哕噫、大便秘结、癫狂、痫、小儿惊风、痉、手足拘急、足肿。
近人报道: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腹股沟斜疝、阴囊鞘膜积液、精索静脉曲张、附睾睾丸炎、滞产。
方例:寒疝:大敦、照海。
小肠气痛:长强、大敦。
坚痃疝气:期门、大敦。
七疝:太冲、大敦。
五淋不得尿:大敦、气门。
小便赤如血:关元、大敦。
滞产:大敦、至阴。
疝:灸大敦、三阴交。
小肠气:气海、归来、大敦。
刺灸法:浅刺0.2~0.3寸或点刺出血。常用艾条温灸5~10分钟或隔饼灸3~5壮。《类经图翼》:“孕妇产前产后皆不宜灸。”
其它:井(木)穴。《灵枢?根结》:“厥阴根于大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