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刺灸法 > 正文

艾条压灸法——灸笔灸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灸笔灸法是我国安徽地区针灸工作者周楣声在家传的基础上结合长期临床实践创制出来的一种按灸方法。本法用特制灸笔点灸,具有下列特点:

  1.使用简便:在使用时,一次操作大多在1~2min内完成,故称此种方法为“快速点灸法”,凡具有针灸临床经验者,稍练习,即可应用。

  2.安全稳妥:灸笔快速点灸时,既不破皮,更不人肉,每支笔所附药纸每人可以更换一张,杜绝了互相感染的机会,颇为安全。

  3.基本无痛。不论是直接灸,隔物灸或何种针法;疼痛都是难免的;而快速点灸则仅有轻微的虫咬样微痛,对于老弱妇孺格外适宜。

  4.选穴灵活:根据当时收效的快慢以及有效或无效;可以随时增加或改变穴组;少则可以2~3穴;多者可达数十穴;灵活多变,直到收效为止。

  5.适应面广:本法可用于多种病证,对痛症疗效较好。

  目前本法已在一定范围内推广,有必要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使本法更趋完善。

  【操作方法】

  灸具采用成品:周氏万应点灸笔(简称点灸笔)和特制的药纸。目前已有厂家生产。

  取穴原则:一般均是单穴单用,双穴双用,就近或局部取穴配合循经或远道取穴。双耳尖,位于耳廓的顶端,犹如头顶之百会,能治疗多种疾病,是应用本法的常规穴。

  1.各种疼痛:①全头痛或前头痛,就近取穴以百会、耳尖、风池、太阳、头维穴,远道取穴以至阳、涌泉、合谷、太冲等穴为主,偏头痛近取耳尖、风池、太阳等穴为主,远取足窍阴、丘墟、关冲等穴为主。②胃脘痛。近取以上脘、中脘、梁门、胃俞等穴为主。远取以耳尖、合谷、手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为主。③腰痛:近取以局部片灸与腰椎夹脊为主,远取以耳尖、阴交、后溪、申脉等穴为主。

  2.多种急性化脓性炎症:对头面部各种炎症,远道取穴以耳尖、合谷、少商等穴为主,局部以患处周围及直取患处为主,躯干及四肢炎症远道取穴仍以耳尖、至阳为主,局部则以片灸或围灸为主。

  3.各种软组织损伤:如挫伤或撞击伤等所致之局部肿胀,皮下青紫与运动受限等,远道以双耳尖为主,局部采用片灸,当时生效,每日1~2次,轻者1~2可愈,重者不超过3~5次。

  4.心血管病:对高血压效果最好;取穴以耳尖、风池、阳陵泉、手足三里;对低血压、虚脱、休克,以及心律不齐等,取耳尖、心俞,巨阙、阴郄、涌泉等穴,亦可立刻收效。

  5.胃肠病:以急性吐泻、小儿腹泻与菌痢等最为有效。取穴以耳尖、水分、阴交及左右天枢、命门与肾俞等穴为主。

  操作步骤:

  1.用酒精灯或打火机将药笔点燃,将药纸平铺在穴位上,不能与皮肤存有间隙。

  2.将药笔隔纸对穴位进行点灼,动作迅速避免将药纸烧穿,造成烫伤。

  3.手法宜轻重适中,手法过轻达不到治疗要求,太重可出现水泡(但无碍,且可增加疗效)。

  4.点灸后立即搽少量薄荷油或特制的冰片蟾酥油,可以预防起泡。

  点灸手法:

  1.穴灸:对准孔穴中心及周围快速点灸4~5下,不宜重叠,呈梅花形。

  2.片灸:是针对某一患病的局部进行片状点灸,范围以患处大小而定。

  3.围灸:是在患处周围进行点灸,如同在患处周围加贴围药,使患处逐渐缩小。

  4.条灸:根据经络分布与走向,进行条状点灸,达到疏通经络的要求。

  以上各法可以交叉或同时使用。

  经观察,灸笔灸的有效时间约可以维持6~8小时或更长,故必须连续按时施治;不能间隔,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疗效亦趋巩固,特以病情愈急,则效果愈佳,疗程愈短。根据不同病证,每日可灸1~3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主治病证】

  凡属针灸的适应证即为本法的适应证,对全身各个系统与多种病证均皆相宜,特别是对高血压、各种痛症与炎症疗效更为明显。

  【注意事项】

  1.灸笔点灸时手法要快速、熟练,避免烧穿药纸,造成局部烫伤。

  2.灸后1~2日,穴区可出现褐色痕迹,一般不需处理,会自行脱落不留痕迹。灸后外涂薄荷油,可防止或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