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其他 > 正文

刮痧疗法:胸痹心痛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的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性绞痛,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胸痹心痛相当于西医冠心病、心绞痛,是指冠状动脉因发生粥状硬化或痉挛,使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

  [病因病机]

  1、年老体虚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肾气渐衰,肾阳虚衰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所不足或心阳不振,肾阴亏虚,可引起心阴内耗,心阴亏虚,心阳不振,心胸失养而酿成本病。

  2、寒邪内侵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成胸痹心痛。

  3、饮食不当饮食不节,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成痰,痰阻脉络,胸阳失养,发为本病。

  4、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则津液不得输布,聚而为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由于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滞血瘀,或痰郁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发为本病。

  [证候特征]

  主要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至可窜至中或小指,并兼心悸,心血瘀阻可见伴面色晦暗,舌紫黯、或伴瘀斑。寒凝心脉可见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痰浊内阻型则见气短喘促,多形体肥胖,肢体沉重,痰多口粘;心气虚弱则见动则喘息,心悸易汗,倦怠懒言;如伴心悸盗汗,腰酸膝软,耳鸣头晕则为心肾阴虚型。

  [治疗]

  1、心血瘀阻

  取穴:阴郄、郄门、心俞、膈俞、巨阙、膻中

  刮拭顺序:先刮背部心俞、膈俞,再刮前胸的巨阙、膻中穴,最后刮前臂内侧的阴郄、郄门。

  刮拭方法:泻法

  方义:巨阙,心俞俞募相配,调心气化瘀血;郄穴善救急,故取心及心包经郄穴阴郄、郄门缓急止痛;取气会膻中,血会膈俞,以行气活血、祛瘀通络。

  2、寒凝心脉

  取穴: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气海、关元

  刮拭顺序:先刮背部心俞、厥阴俞,再刮腹部的气海、关元,然后前臂通里、内关。

  刮拭方法:泻法

  方义:心俞、厥阴俞助心阴而散寒邪;内关、通里是心经和心包经络穴,能活血通络止痛;气海、关元可起温寒散凝之效。

  3、痰浊内阻

  取穴:膻中、巨阙、郄门、太渊、丰隆

  刮拭顺序:先刮胸部的膻中、巨阙,然后刮前臂内侧的郄门、太渊穴,最后刮下肢外侧的丰隆。

  刮拭方法:泻法

  方义:膻中为气会及心包募,可调心气止痛;巨阙为心之募穴,郄门为心包经郄穴,两穴合用可振奋心阳;配太渊、丰隆蠲化痰浊。

  4、心气虚弱

  取穴:膻中、巨阙、阴郄、气海、足三里。

  刮拭顺序:先刮胸部膻中、巨阙,再刮腹部气海,然后刮前臂阴郄穴,最后刮下肢足三里

  刮拭方法:补法

  方义:膻中为气会、心包募,可调心气而止痛;巨阙为心募穴,阴郄为心的郄穴,两穴合用可补益心气;气海补养先天元气;足三里补养后天之气而益心气。

  5、心肾阴虚

  取穴:心俞、肾俞、神门、太溪、三阴交、内关

  刮拭顺序:先刮背部心俞、肾俞、再刮前臂的神门、内关,最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和足部太溪穴。

  刮拭方法:补法

  方义:心俞、内关、太溪、肾俞补益心肾;神门补心除烦;三阴交养血滋阴。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