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余年来,这一系列概念、术语已被国际医学界广泛采纳。但一些学者认为SIRS 的判断标准缺乏特异性,多种疾病都可出现;而且太敏感,疾病早期即可发生。并认为对脓毒症及其相关术语概念、诊断标准仍不够明确,应用中存在混乱情况。针对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反映的问题,2001 年在华盛顿召开了由美国危重病医学会(SCCM)、欧洲加强治疗医学会(ESICM)、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美国胸科学会(ATS)和外科感染学会(SIS)5 个学术团体共同组织的国际脓毒症定义会议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会议达成的共识是:
1. SIRS 仍是有用的概念,但1991 年的SIRS 判断标准过度敏感且无特异性。会上对改用新的术语未有一致意见,故将SIRS 术语暂时保留而退居次要地位,或待今后通过免疫学和生物化学手段加以改进。
2. 关于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的概念仍保留1991 年的提法,但对脓毒症的表现和诊断要点作了较多的修改和充实。
3. 提出了一个“脓毒症分期系统”草案,将脓毒症的病程经过按基础情况(predisposition)、损伤(insult)或感染(infection)、机体反应(response)和器官功能不全(organ dysfunction)分为4 个阶段,留待今后广泛论证和修改。
现国内有学者认为脓毒症同样有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不必专设“严重脓毒症”这一术语并规定其涵义。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可用评分的方法表示。至于对SIRS 的诊断标准过度敏感、缺乏特异性、难以用作临床诊断的意见,笔者认为,SIRS——炎症介质释放引起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及血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在多种病因作用下均可发生,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生理反应。如同应激反应一样,并非针对某一特定临床病因的特异性反应。这种全身性炎症反应动员起机体的代偿防御作用以抵抗病因侵袭,代偿不足时则反映为抑制的表现(如体温和血白细胞计数过低)。在病理生理学中,SIRS 应归于总论中“炎症”的范畴,本不是也不应该将SIRS 用作临床诊断。因此对SIRS的种种诟病是不必要的。SIRS 概念的提出丰富了炎症理论,使对炎症的描述除“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的局部表现外,还增加了全身性变化的表述。另外,SIRS 的出现提示炎症反应已全身化,对此类患者须密切观察并采取措施,防止全身炎症反应失控发展为MODS.现有人提出SIRS 评分系统,认为它是判断外科危重患者预后的指标。对多发伤患者入院时及此后每日进行SIRS 评分能预警感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