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昏迷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运动、感觉反射等明显障碍。昏迷的程度有深浅之分:浅者,对外界刺激(如强烈的痛刺激)尚能有反应;深者,则对身体内外环境的一切刺激均无反应。目前,针灸主要应用于救治浅昏迷,也有报道抢救深昏迷患者成功的[1].针灸治疗昏迷,国内较早报道在上世纪50年代末[2,3]。早期多限于治疗脑血管意外所致的昏迷,近年来已扩展到其他一些病症诸如中毒型菌痢、脑型红斑狼疮、流行性脑脊髓膜及肝病等引起的昏迷,以及外伤性昏迷等。30余年来的临床实践已经证明,针灸抢救昏迷有一定效果,以针灸为主,成功率在70%左右。有的单位还制定了针灸治疗昏迷的原则和基本方[4].但是,鉴于昏迷病因复杂,症状严重,故必须配合中西医的其他急救措施,并积极进行病因治疗。同时,针灸治疗昏迷的方法目前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水准上,须继续总结提高。作用机理亦有待进一步探索。
【病因病机】
【辩证分型】
【治疗】
(一)刺灸法1.取穴主穴:水沟、印堂、百会、十二井、涌泉、神阙、内关。
配穴:大椎、承浆、四神聪、风池、关元。
2.治法一般取主穴,如效不佳,酌选配穴。水沟穴向鼻中隔方向斜剌0.3寸~0.5寸,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为度;印堂穴向鼻尖方向平刺0.5寸,捻转泻法;内关采用提插捻转泻法。可留针30分钟~2小时。十二井以三棱针刺血,百会、神阙分别用艾卷灸和隔盐灸,关元针后加灸,留针隔盐灸的壮数以苏醒为度;艾卷灸,可置于穴位上3cm~5cm处,以雀啄法灸之,直到穴区皮肤呈红晕,甚至起小泡为止。其余穴位,采用泻法不留针。据症情轻重及改善情况,每日可刺灸2次~4次。
3.疗效就所及九篇文章共123例各类昏迷病人,以针灸为主,配合药物治疗,救活95例,死亡或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77.2%[1~6,9,11].(二)皮肤针1.取穴主穴:百会、风池、风府、前顶、印堂、大椎。
配穴:膻中、鸠尾、肝俞、头维。
2.治法主穴为主,酌加配穴。以右手拇、中指夹持七星针针柄,食指作固定,运用腕力,以轻快细匀的手法上下移动弹刺,以穴区为范围反复施行。速率为每分钟240次,刺后将刺处对捏,挤出血少许。如效不显,可适当加重手法和延长叩刺的时间。日可刺3次~4次。
3.疗效本法主要应用于外伤性昏迷。曾治10例,结果全部存活[7].(三)电针1.取穴分二组。(1)脑户、大敦;(2)百会、水沟。
2.治法根据病症选取穴位。效不显时二组穴位可结合应用。脑户穴向下斜刺进针5分~1寸;大敦穴针刺5分,用强刺激提插、捻转之法,持续刺激10分钟。百会穴,向后平刺1寸,快速大幅度捻转泻法5分钟,水沟向鼻中隔方向刺,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然后接通6805型电针仪,电压2V~3V,电流强度1mA~2mA,频率2Hz,持续通电15分钟。每日2次,4日~5日为一疗程。同时应用常规西医治疗药物。
3.疗效以第一组穴,共救治肝昏迷患者16例,结果显效4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69.4%.有效的11例中,4例存活,其余7例清醒2日~25日,再度进入昏迷而死亡[8].以第二组穴救治糖尿病酮症昏迷病人12例,全部苏醒,平均昏迷时间为1小时8分钟[10].(四)其他措施1.针刺的作用主要在于复苏,尚应积极配合中西医药抢救,如抗感染、升压,给予开窍通闭中药等;呼吸困难者,应吸氧;烦躁不安者用镇静药物。
2.支持疗法。可采用鼻饲法或注射法,以维持机体足够的营养和水分。
3.针灸效果不佳时,应即改用其他疗法,以免贻误救治时机。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王××,女,59岁,农民。1969年12月诊。
主诉:(代诉)昏迷6天。
病史:患者2个月前因患病后出现发烧,曾服用大量的中西药物,烧退后又出现饮食不振,每于吃饭饮水即泻。自此每天输液500ml~1000ml,近10天来,病情逐渐恶化,昏迷不醒已6天,奄奄一息。4天前停止输液,今日求余诊治。
检查:形体瘦削,皮肤松弛,毫无弹性,眼窝深度凹陷,瞳孔对光反应迟钝,脉搏极度虚弱,45次/分。呼吸浅而缓,10次/分。口唇、舌质均淡白,无舌苔,口腔内干燥无津,四肢厥冷,无肠鸣音。
诊断:昏迷。
治则:回阳救逆,醒神开窍。
取穴:水沟、十宣;加配合谷、中脘、足三里、神阙、涌泉。
治法:先针水沟,手法操作以九阳数,继剌十宣。患者即睁开双眼,双上肢微动。随后给患者口服温热的葡萄糖水20ml.并加热水袋取暖,嘱其家属,每隔10分钟给其口服葡萄糖水20ml.翌日上午,患者病情大有好转,脉搏比前有力,但身体仍极度虚弱,舌质舌苔改变不大。无小便,无肠鸣音。呼唤病人可睁眼示意,但说话费力。又按前法,加取合谷、中脘、足三里针之,温灸神阙、涌泉各30分钟。并注射1支新斯的明。
三诊:病情大有改观,皮肤已有弹性,眼窝变浅,口有津液,眼湿润,上肢可自行活动,神志清醒,但欲言不能。昨夜小便1次,脉搏跳动较有力,60次/分。呼吸稍深,15次/分。无肠鸣音,无便液,当针水沟、十宣时,病人呼“痛”。又温灸中脘、神阙、涌泉30分钟,再针足三里、三阴交。继服葡萄糖、肌注维生素B150mg、维生素C100mg.嘱其家属可喂流质食物。
四诊:病人双目有神,能自由翻身和说话,食欲增加,一日小便5次,但仍无大便,脉搏转弦,65次/分。仍按前法,加针鸠尾、太冲。
五诊:病人可下地慢步行走,饮食正常,小便多次,脉搏稍弦,72次/分。口唇、舌质转红,舌苔薄白。已出现肠鸣音。依前法去水沟、十宣,加脾俞、肾俞。
六诊时,自诉全身已无不适,食欲增加,二便正常,舌脉正常。为巩固疗效,可隔日针灸1次,均用补法。16天后,病人已承担家务劳动,身体健康。
(蔺云桂医案)
【主要参考文献】
[1]戚永济。针灸治疗深度昏迷一例。浙江中医杂志,1965;8(10):17
[2]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针灸配合中药治疗急性脑出血昏迷16例初步观察。中华内科杂志,1959;7(1):11
[3]王文锦。针灸配合中药治疗急性脑出血昏迷34例临床初步观察。中医杂志,1959;(10):51
[4]邓世发。针灸对昏迷病人的辨证施治(附42例临床分析)。新中医,1981;(8):32
[5]钟一棠等。针药兼施治疗产后昏迷一例。浙江中医杂志,1964;7(12):18
[6]孙吉山。针刺治疗脑型红斑狼疮一例。上海针灸杂志,1983;(3):29
[7]赵云生。七星针刺血疗法治疗脑外伤昏迷及其后遗症临床研究小结。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1984:53,北京
[8]胡世昭等。针刺治疗肝昏迷16例疗效观察。山西中医,1989;5(3):33
[9]徐振作等。针剌为主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6例。四川中医,2001;19(2):73
[10]李孝柱等。针药结合救治酮症酸中毒所致昏迷12例分析。针灸临床杂志,2000;16(3):8
[11]白秀英等。针剌配西医药治疗低血糖昏迷10例报告。中国中医急症,1996;5(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