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基础医学理论 > 其他专业 > 正文

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有赖于粪便中的虫卵有机会下水,而水中存在第一、第二中间宿主以及当地人群有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虾的习惯。

  作为华支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的淡水螺可归为4科6属8个种,最常见的有:纹沼螺、赤豆螺(傅氏豆螺)、长角涵螺。这些螺均为坑塘、沟渠中小型螺类,适应能力强。各种螺感染华支睾吸虫程度各地报道不相同,而且毛蚴感染率随季节变化。如四川安岳县的现场调查,华支睾吸虫毛蚴感染赤豆螺以5~10月为高,11~3月感染率几乎为零。这可能与水温有密切关系,也与当地在3月份大量施放人粪有关。在螺体内,华支睾吸虫一般只发育至尾蚴阶段。但也有报道华支睾吸虫在螺体内能发育成为囊蚴,这可能是尾蚴成熟后因环境变迁,螺不能在水内生活,尾蚴不能逸出,而进一步发育为囊蚴。

  华支睾吸虫对第二中间宿主的选择性不强,国内已证实的淡水鱼宿主有12科39属68种。但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养殖的淡水鲤科鱼类,如草鱼(白鲩,鲩鱼)、青鱼(黑鲩)、鲢鱼、鳙鱼(大头鱼)、鲮鱼、鲤鱼、鳊鱼和鲫鱼等特别重要。野生小型鱼类如麦穗鱼、克氏鲦鱼感染率很高,与儿童华支睾吸虫病有关。在台湾省日月潭地区,上述两种小鱼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率甚至高达100%。1988年的调查资料表明在黑龙江佳木斯地区的麦穗鱼感染率也为100%.囊蚴可分布在鱼体的各部分,如肌肉、皮、头、鳃、鳍及鳞等,一般以鱼肌肉最多,尤其在鱼体中部的背部和尾部较多。也可因鱼的种属不同,囊蚴的分布亦不同。除淡水鱼外,淡水虾如细足米虾、巨掌沼虾等也可有囊蚴寄生。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