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慢性肾脏疾病时,肾单位因不断遭受破坏而丧失功能,肾功能只能由那些未受损的残余肾单位(健存肾单位)来承担,这些肾单位要加倍地工作以进行代偿。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肾单位不断遭受损害,使丧失功能的肾单位逐渐增多,而完整的健存肾单位则逐渐减少,健存肾单位/受损肾单位的比值逐渐变小。当健存肾单位少到不足以维持正常的泌尿功能时,机体就出现内环境紊乱,患者即表现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症状。由此可见,慢性肾功能衰竭是肾功能由代偿走向失代偿的一个动态的发生发展过程。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与肾功能的关系关于肾单位进行性损害的机制,可能与健存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使肾小球发生过度滤过有关,最终导致肾小球纤维化和功能丧失。当部分肾单位功能丧失后,健存肾单位血流量增加和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肾小球高灌注),从而使单个健存肾小球的滤过率增加,这是一种适应性或代偿的表现,借以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但长期过度负荷,可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发生一系列损害,在动物实验可观察到有微血栓形成、微血管瘤形成、系膜基质增加、内皮下透明样变等病理变化,其结局是肾小球发生纤维化和硬化。肾小球硬化和废弃后,剩余肾单位单个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升高,又使另一批小球走向硬化,形成恶性循环,如此肾小球硬化不断增加,总的肾小球滤过率不断下降,以至最后全部肾小球废弃,促进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近年来研究发现,有些肾小球进行性硬化与脂质代谢异常有关。认为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在某些脂代谢缺陷病人可穿过肾小球内皮与系膜区的系膜658细胞结合,使系膜细胞增生、基质产生过多,成为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前奏。
应当指出,肾小球纤维化和硬化在进行性肾单位损害中占重要地位,但除肾小球本身外,肾功能的损害也与肾小管、肾间质的损伤有很大关系,这方面已引起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