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性
细胞或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并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表现为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称为变性(degeneration)。其主要类型包括:
1.细胞水肿:各种损伤使细胞能量供应不足,钠泵受损,使细胞膜对电解质的主动运输功能发生障碍,或造成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导致细胞内水分增多,造成细胞水肿。严重的细胞水肿又叫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
形态学上水肿细胞体积肿大,胞浆透明,严重时整个细胞膨大如气球,有气球样变之称。电镜下,水肿的细胞内线粒体肿大,内质网扩张。肝细胞水肿(HE) 肝细胞水肿电镜
2. 脂肪变性:脂肪细胞以外的细胞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称为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
脂肪变性大多见于代谢旺盛耗氧多的器官,如肝、肾、心等脏器,以肝脏最为常见,因为肝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场所。肝细胞脂肪变性主要原因有:
①磷脂或胆碱缺乏,化学毒物及其它毒素造成脂蛋白合成障碍。
②长时间饥饿状态,糖尿病造成中性脂肪合成过多。
③白喉外毒素,缺氧使脂肪酸氧化障碍。
形态学上脂肪变性的肝增大,色变黄,触之质如泥块并有油腻感。镜下,肝细胞内有脂肪空泡,严重时将细胞核挤向胞膜下,状似脂肪细胞。脂肪变性在肝小叶中的分布与其病因有一定的关系,如肝淤血时,小叶中央区脂肪变性较重。磷中毒时,肝细胞脂肪变性则主要发生于小叶周边区。肝脂肪变大体 肝细胞脂肪变(HE)
心肌脂肪变性常是贫血和中毒的结果,如化学毒物(磷、砷、氯仿)、严重污染。在严重贫血时,可见心内膜下尤其是乳头肌处出现成排的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排列,状若虎皮斑纹,故有“虎斑心”之称。
肾脂肪变性常发生在严重贫血,缺氧和中毒的情况下,主要表现为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可吸收漏出的脂蛋白而导致脂肪变性。
3.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是指结缔组织、血管壁、细胞内出现片状或滴状半透明均质的物质,见于纤维瘢痕,高血压病时肾、脑、脾、视网膜细动脉、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浆细胞及肝细胞内。
结缔组织玻璃样变:常见于纤维瘢痕组织、纤维化的肾小球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性瘢块等。胶原纤维增粗融合呈梁状、蒂状或片状的半透明均质,失去纤维性结构。结缔组织玻璃样变(HE)
血管壁玻璃样变:常见于高血压病时的肾、脑、脾及视网膜的细动脉。可能是由于细动脉的持续性痉挛,使内膜通透性增高,血浆渗入及内膜下基底膜样物质增多的结果。脾动脉玻璃样变(HE)
细胞内玻璃样变:亦称为细胞内玻璃样小滴变性。肾小球肾炎时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的圆形红染小滴是血浆蛋白经肾小球滤出而又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吞饮重吸收的结果。
浆细胞内的圆形红染的Russell body是免疫球蛋白在细胞内堆积的结果。浆细胞内Russel小体 Russell小体电镜
酒精中毒时,肝细胞胞浆的圆形红染的Mallory body是中间丝蛋白聚集的结果。肝细胞内Mallory小体
4.纤维素样变性:为间质胶原纤维及小血管壁的一种变性。病变部位胶原纤维及血管壁的组织结构逐渐消失,变为一堆境界不清的颗粒状、小条或小块状无结构物质,呈强嗜酸性,似纤维素样的物质,故称为纤维素样变性(fibrinoid degeneration),其实为组织坏死的一种表现,因而又叫做纤维素样坏死(fibrinoid necrosis),多见于风湿病,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排斥反应等。纤维素样变性的结缔组织内纤维崩解,免疫球蛋白增多,粘多糖增多。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5.淀粉样变性:组织内有淀粉样物质沉积称为淀粉样变(amyloid degeneration,amyloidosis),分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前者多发生于慢性化脓骨髓瘤,结核病,后者则与慢性炎有关。
淀粉样物质为一种结合粘多糖的纤维性蛋白质,纤维性蛋白主要由淀粉样轻链蛋白(由浆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和淀粉样相关蛋白(由肝细胞分泌的非免疫球蛋白)构成,遇碘呈赤褐色,再加硫酸则呈蓝色,似淀粉与碘的反应,因而叫淀粉样物质。镜下呈红染均质样的物质,刚果红染色呈橘红色,电镜下淀粉样物质呈纤细网状。肾淀粉样变(HE) 肾淀粉样变电镜 肝淀粉样变 淀粉样变刚果红染色
6.粘液样变性:细胞间质出现类粘液的积聚,称为粘液样变性(mucoid degeneration)。常见于间叶性肿瘤,甲状腺机能低下的皮肤,风湿病,心血管壁等。
镜下表现为间质疏松,可见淡蓝色的胶冻液体,其细胞为多角形及星芒状细胞。
7.病理性色素沉积:病理情况下,可有种各种色素沉积。有些色素是机体产生的,称为内源性色素,如含铁血黄素、胆色素、脂褐素、黑色素等;有些色素则来自体外,称为外源性色素,如炭水及纹身的色素,下面介绍常见的病理性色素:
含铁血黄素:含铁血黄素(hemosiderin)是由铁蛋白微粒集结而成的色素颗粒,呈金黄色或棕黄色而具有折光性。为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血红蛋白经溶酶体分解而转化成,内含高铁,普鲁士蓝反应阳性。左心衰竭引起的肺淤血时,可有红细胞漏出于肺泡中,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含铁血黄素,被称为心力衰竭细胞。溶血性贫血时大量红细胞被破坏,可出现全身性含铁血黄素沉积。肺心衰细胞 肺含铁血黄素沉积 肝含铁血黄素沉积
胆红素(bilirubin):也是在吞噬细胞内形成的一种血红蛋白衍生物。呈黄褐色折光性小颗粒或团块。常见于胆道阻塞和某些肝病的肝细胞,毛细血管和小胆管内。高胆色素血症时,大量胆红素进入脑细胞内,使其发生变性,引起神经症状。胆汁淤积 黄疸病人巩膜
脂褐素(lipofuscin):为细胞内自噬溶酶体不能被消化的细胞的碎片所形成的不溶性残存小体,呈黄褐色颗粒状。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及老年患者的心肌细胞,肝细胞及肾上腺皮质细胞内,正常人副睾上皮细胞,睾丸间质细胞内也有少量脂褐素存在。肝脂褐素沉积 心肌褐色萎缩 心肌褐色萎缩(HE)
黑色素(melanin):为大小、形状不一的棕褐色或深褐色颗粒状色素,是由黑色素细胞产生的,黑色素细胞内含酪氨酸酶,能将吸收的酪氨酸转化为多巴,进而形成黑色素。分布在正常人的皮肤,毛发,虹膜及脉络膜等部位。局限性黑色素增多则见于黑色素痣及黑色素瘤等。皮下黑色素 黑色素电镜
9.病理性钙化:在骨和牙齿以外的其他部位组织内有固态的钙盐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常见于干酪样坏死,脂肪组织坏死,粥肿变性坏死等。呈蓝色颗粒状,在此基础上,还可发生骨化。这类钙化,患者血钙水平正常,无钙代谢障碍,称之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另一类钙化,患者常伴全身的钙、磷代谢障碍,血钙血磷升高,钙盐沉积于未受损的组织(如肾小管、胃粘膜、肺泡等处)形成转移性钙化,常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骨肿瘤。钙化 转移性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