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基础医学理论 > 病理生理 > 正文

肾小球因素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不尽相同, 且其确切机制尚未彻底阐明。现仅就肾缺血、肾毒物等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发病机制加以论述。

  急性肾小管坏死导致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小球因素、肾小管因素和管球反馈作用均起不同程度的作用。

  肾小球因素

  肾脏泌尿功能与肾小球滤过率直接相关。

  肾血流减少、肾小球病变均可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导致少尿或无尿。

  1 . 肾血流减少

  ( 1 ) 肾血液灌注量和灌注压降低:各种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由于血容量减少, 同时由于全身平均动脉压的降低,肾血流失去自身调节功能, 使肾血液灌注压降低, 出现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 2 ) 肾血管收缩:肾血管收缩是休克、毒物等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初期的主要发病机制。引起肾血管收缩的因素主要是, ① 交感- 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血中儿茶酚胺增多; ② 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 管- 球反馈机制),导致肾小动脉收缩, 肾血流减少。同时, 入球小动脉阻力增高,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滤过分数和超滤系数( K f ) 下降, 引起少尿或无尿。肾血管收缩主要发生在肾皮质。

  ( 3 ) 肾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肾缺血时,肾血管内皮细胞因缺血缺氧导致“ 钠泵” 失灵,因而发生肿胀, 使管腔变窄, 肾血流减少。休克复苏后的肾缺血- 再灌注, 可产生大量氧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也可造成内皮肿胀, 管腔狭窄。

  ( 4 ) 肾血管内凝血:部分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患者, 其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可有微血栓形成,从而堵塞血管, 使肾血流减少。

  2 . 肾小球病变:部分患者, 肾小球滤过膜受累, 使滤过面积减少, 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