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刺灸法 > 正文

艾灸器灸法——温管灸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温管灸,是用苇管(或竹管)作为灸器向耳内施灸的一种方法。因用苇管作为灸具,所以也称苇管灸。首载于孙思邈所撰之《备急千金要方》:“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剌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气泄。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古代医家主要用于中风口口呙的治疗。现代不仅在灸具的制作上有较大改进,治疗病证亦有所扩展。另外,近年还出现一种肛管灸法,亦属温管灸法。

  【操作方法】

  灸具制作

  1.苇管灸灸具:苇管器分二类。一类为一节形苇管器,其苇管口直径0.4~0.6cm,长5~6cm,苇管的一端作成半个鸭嘴形,另一端用胶布封闭,以备插入耳道内施灸。另一种为两节形苇管器,一节口径较粗,直径0.8~1cm,成鸭嘴形,长约4cm,用于放置艾绒;另一节较细,直径为0.3~0.6cm,长3cm,此节为插入耳道用,并与粗的一节相连。

  2.肛管灸灸具:用金属制成直径为3cm的半圆形艾锅,边缘有直口可使两锅连接在一起。艾锅上下各有一通气孔以连接耐热胶管,胶管一端安有气囊,一端连接透明塑料或玻璃制成的肛管。或用两个新烟袋,扣在一起用胶布固定。1支烟袋杆以透明玻璃管与有孔的塑料管(代替肛管)连接。

  具体操作

  1.苇管灸法:将黄豆大或半个花生仁大小一撮细艾绒,放在苇管器的半个鸭嘴形处,用线香点燃后,以胶布封闭苇管器另一端,并插入耳内。施灸时,耳内应有温热感。泻法则用嘴轻吹其火,补法则让艾炷自然燃尽。灸毕一壮后再灸,每次可灸3~9壮,10次为一疗程。

  2.肛管灸法:艾锅内装入艾绒,点燃后,两艾锅扣合。持续挤压气囊,见肛管端冒出艾烟时,将肛管涂上润滑剂,插入肛门内,继续挤压气囊,从透明肛管处,见艾烟将尽时,艾锅内放上新的艾绒,继续挤压气囊。每次可灸3~6锅艾绒,每日1次,病重者可日灸3次。疗效判定:艾烟进入肛门后,患儿排出矢气,为病愈之兆。若见艾烟从肛门排出,无大便及矢气,腹胀、抽搐如常,为病重难愈之征。一般灸治3次,即见显效,灸治3次无改善,则难收效。

  【主治病证】

  苇管灸主要用于:面肌瘫痪、耳聋耳鸣。

  肛管灸主治小儿慢惊风、慢脾风、小儿脐风等。

  【注意事项】

  1.温管灸有较为明确的适应证,故临床应用时要注意对症治疗。

  2.温管灸的灸具,目前尚无批量生产,医者可就地取材,并从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

  3.施灸时要防止艾火跌落烧坏衣服或烫伤皮肤。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