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刺灸法 > 正文

艾炷隔物灸法——隔药末灸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隔药末灸法,在古代医籍中有类似记载,但多为单味药物,如隔白附子灸,“偏坠疝气,白附子一个为末,津调填脐上,以艾灸三壮或五壮。”(《本草纲目》)。近代医家则多用复方中药。在方法亦有改进,有的采用直接隔药末灸,有的则在药末上覆一层胶布或姜片再灸。治疗的范围也有所扩大。

  【操作方法】

  先据病证制作各类药末,如:哮喘用麻黄、细辛、干姜、桂枝等,风湿痹痛用丁香、肉桂、川芎、三七等,脘腹疼痛用香附、延胡索、乌药、丹参等,防病保健用党参、当归、黄精、黄芪等。烘干研成极细末,过200目筛,装瓶密封备用。隔药末灸在具体操作上可分为二种。

  1.隔药末灸法选定穴区,据症选用药物。在所选穴区上分别铺一层厚约1cm,直径2cm左右的药末。以小壮艾炷施灸,患者觉烫即用镊子夹去。亦可在药末上盖上一块厚约0.2~0.3cm的新鲜老姜(可以粗针在生姜上剌几个孔)。以中壮艾炷施灸。每次灸3~5壮。7~10次为一疗程。

  2.隔药末贴敷灸法选定穴区,据症配制中药末,分别在各穴区薄薄铺上一层,直径约2~3cm,厚约0.2~0.3cm.如为神阙穴,其厚度以填满脐孔为宜。再剪一块2~3cm见方的橡皮膏覆盖粘贴在药末上。然后,将小或中壮艾炷置于橡皮膏上,点燃施灸,待患者难以忍受时,用镊子除去,另换1壮,一般灸3~5壮。再敷贴24小时后,将橡皮膏及药末一起除去。隔日1次,3~5次为一疗程。

  【主治病证】

  急慢性支气管炎、腱鞘炎、关节炎、泄泻、腹痛及用于保健灸等。

  【注意事项】

  1.药末直接铺灸时,应注意铺得平整,以免艾炷放置不稳。小儿及皮肤较嫩的部位可铺略厚一些,以避免烫伤。

  2.隔药末贴敷灸,施灸时要注意避免将胶布烧焦。如操作不熟练,可改用艾条温和灸法。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