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药词典 > 正文

朱砂菌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出处】吴林息园《吴蕈谱》载:橘皮蕈,红如橘皮,味亦带辣。即指多孔菌科栓菌属红栓菌,而其变种外形及生境分布与正种基本相同,因此也应当包括其变种血红栓菌。

  【拼音名】Zhū Shā Jūn

  【别名】橘皮蕈、胭脂菰、胭脂栓菌

  【来源】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红栓菌及血红栓菌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红栓菌 Trametes cinnabarina (Jacp.) Fr.[Polyporus cinnabarinus Jacp.ex Fr.; Boletus cinnabarinus Jacp.]2.Trametes cinnabarina (Jacp.) Fr.var. san-guinea(L.ex Fr.) Pilat[Polystictus sanguineus Fr.]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烘干备用。

  【原形态】1.红栓菌子实体侧生无柄,木栓质,单生至覆瓦状叠生生,偶有半平伏而反卷。菌盖半圆形至扇形,(4-10)cm ×(4-15)cm,厚0.5-0.2cm,干后变硬,盖面朱红色,有细软之短绒毛至无毛,粗糙,无环纹,后期稍平滑,橙红色、污红渐褪至淡红色或淡红褐色;盖缘薄或稍钝,全缘。菌肉淡红色至橙红色,木栓质,厚1-1.5mm.菌管与菌肉同色,菌管长4-9mm;管口面朱红色、橙红色或暗红色,后期呈黑色,管口圆形至多角形,每1mm间2-4个。孢子圆筒形,无色至淡黄色,平滑,(5-7)μm×(2-4)μm.2.血红栓菌 子实体木栓质,与红栓菌极相似。唯菌盖厚度在5mm以下,盖面血红色,后褪至白色,常有浓淡相间的环纹。管口面暗红色,管口小,圆形,每1mm间6-8个。孢子无色,长椭圆形,稍弯曲,(7-8)μm×(2.5-3)μ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

  1.生于多种阔叶树腐木上,偶生于针叶树上。

  2.生于阔叶树腐木上,偶生于针叶树上。

  资源分布:

  1.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中南、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2.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吉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1.红栓菌 子实体无柄,菌盖扁半圆形或扇形,基部狭小,长径3-11cm,短径2-7cm,厚5-20mm.表面朱红色,有或无毛,微有皱纹。管口面橙红色、朱红色或黑色,管口圆形或多角形,每1mm间2-4个。木栓质。气微,味淡。

  2.血红栓菌 菌盖厚2-5mm,表面初血红色后苍白色。管口面暗红色,管口圆形,每1mm间6-8个。

  【化学成份】

  1.红栓菌 含朱红菌酸(cnnabarinic acid),朱红菌素(cinnabarine),朱红栓菌素(tramesanguin)等。

  2.血红栓菌:含血红栓菌素(pycnosanguine),朱红菌素(cinnabarine)和4个吩恶嗪-3-酮类(phenoxazin-3-ones),4-羟甲基喹啉(4-hydroxymethylquinoline),注游离糖,糖醇及有机酸等。

  【性味】微辛;涩;性温。

  【功能主治】解毒除湿;止血。主痢疾;咽喉肿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疖;痒疹;伤口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末,外敷。

  【摘录】《中华本草》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