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妇科 > 正文

盆腔淤血综合征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盆腔淤血综合征是一种由于慢性盆腔静脉充血、淤血所引起的病证,主要症状表现为下腹部坠胀、坠痛,腰骶酸痛,带下增多,性交不舒,精神多忧郁,或神情紧张,失眠不安,月经紊乱,乳房胀痛,神疲乏力等。可见于输卵管结扎术后。如静脉内淤血,血流迟缓,血液凝固成血栓,称为静脉血栓形成。如处理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病因病理】

  1.气虚血瘀素体气虚或久病气虚,或劳累伤气,气虚血行缓滞而致。

  2.气滞血瘀情志忧郁,气机不畅,气滞血瘀而致。

  3.寒凝血瘀经产之际受寒,寒凝血脉而致。

  4.热盛血瘀素体热盛,或过食辛辣炙?梗?血为火热,煎熬成瘀,导致该病。

  5.肾虚血瘀早孕多产,不慎房事,致肾虚精亏,冲任气血瘀滞而致。

  【诊断要点】

  1.症状主要为下腹坠胀、腰骶酸痛,带多神疲,乳房胀痛,失眠不安,情志忧郁等,呈广泛慢性疼痛。

  2.妇检盆腔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或在附件处有增厚感,无明显压痛。

  3.B超盆腔内无明显阳性体征测到。

  4.腹腔镜检查见到盆腔内盆腔静脉淤血扭曲,静脉增粗,有时成团状。

  5.与盆腔炎、急性阑尾炎、子宫肌瘤等进行鉴别。

  【辩证分型】

  1.气虚血瘀神疲乏力,懒言少气,头晕目眩,经行量多,腹痛或有血块,肛门坠胀。苔薄白,舌淡紫,脉细弦。

  2.气滞血瘀经行不畅,少腹胀痛或刺痛,两乳胀痛,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苔薄白,舌质黯,脉弦涩。

  3.寒凝血瘀畏寒肢冷,下腹冷痛,腰尻酸痛下坠,得暖则舒,经行量少,腹痛加剧。苔薄白,舌质黯,脉沉弦。

  4.热盛血瘀自觉内热,午后发热,口渴喜饮,头痛,口普,溲赤便秘,下腹疼痛,月经量多。苔薄黄而干,舌红,脉数。

  5.肾虚血瘀腰骶酸痛,久站或性交后加剧,带多色清,性欲淡漠,小便频数,头晕乏力。苔薄,舌质暗红,脉沉细而弦。

  【分型治疗】

  l.气虚血瘀治法:益气祛瘀。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党参15克黄芪12克白术12克升麻9克当归9克柴胡6克川芎6克丹参10克木香6克红枣5枚加减:腹痛腹胀者,加川??子12克、延胡索12克;骶腰酸痛者,加杜仲15克、菟丝子12克、鹿角片12克(先煎)。

  2.气滞血瘀治法:理气祛瘀。

  方药:加味失笑散加减。

  生蒲黄10克(包煎)五灵脂9克延胡索9克丹皮9克桃仁9克川??子10克乌药10克当归9克赤芍9克八月札9克夜交藤12克加减:下腹坠胀者,加小茴香9克、制香附10克、升麻9克;肛门下坠而胀紧者,加升麻9克、柴胡6克、鸡血藤12克;精神抑郁者,加郁金9克、合欢皮9克、青皮6克、麦冬10克。

  3.寒凝血瘀治法:温经祛瘀。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当归9克川芎6克延胡索12克没药6克小茴香6克乌药9克肉桂4.5克(后下)赤芍9克生蒲黄10克(包煎)五灵脂9克桃仁9克加减:腹痛畏寒者,加荆芥9克、淡吴萸6克;经血下行不畅者,加桂枝9克、路路通12克、益母草15克,去肉桂;腹痛剧烈者,加炙乳没各9克、木香10克、枳壳10克。

  4.热盛血瘀治法:清热祛瘀。

  方药:大黄牡丹皮汤加减。

  生大黄9克(后下)牡丹皮12克桃仁9克红藤15克败酱草15克忍冬藤15克皂角刺10克丹参12克赤芍12克元明粉6克(冲)红枣9枚加减:月经量多者,加生蒲黄15克(包煎)、赤石脂12克、旱莲草15克、地榆15克;身热起伏不退者,加金银花9克、地骨皮12克、秦艽12克、黄柏9克、知母10克。

  5.肾虚血瘀治法:补肾祛瘀。

  方药:归肾丸加减。

  熟地12克淮山药10克山茱萸9克杜仲12克枸杞子9克菟丝子12克当归9克莪术9克仙灵脾10克加减:下腹隐隐胀痛者,加川谏子10克、枳壳12克、香附9克;乏力者,加黄芪12克、白术10克、茯苓9克。

  【中成药】

  1.三七总甙片每日2次,每次3~4片,吞服。适用于血瘀者。

  2.补中益气丸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简便方】

  1.灌肠法丹参15克、赤芍12克、川谏子10克、没药9克、细辛5克,水煎至150毫升,保留灌肠。

  2.穴位注射八篌穴,每次任选l~2个穴,用复方当归注射液2毫升,每穴各注1毫升,隔日1次。

  3.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5支(相当于生药20克)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静脉滴注,3小时内

  【注意事项】

  1.自我锻炼,做胸膝卧位。改变睡眠姿势,以侧卧位较宜,可改善盆腔血循环。

  2.保持大便通畅,节制房事,适当锻炼身体。

  3.及时治疗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

  4.本病患者自觉症状比较明显,但阳性体征少,病人很痛苦,因此医护人员和家属要安慰病人。

  疏导病人情绪,有利病情改善。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