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儿科 > 正文

中医针灸法治疗小儿脑积水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体针

  (一)取穴

  主穴:百会透四神聪、三焦俞透肾俞、三阴交透复溜。

  配穴:分型选取。

  肾阳虚:患儿头大,颅缝开裂,前囟饱满,无呕吐及落日征,肢体活动尚好,纳食二便均正常。仅取主穴。

  脾肾阳虚:患儿头大,颅缝裂开,前囟饱满,张力高,无呕吐,落日征不明显,腹胀便溏,神疲纳可,四肢活动尚好。

  加大椎、足三里。

  脾肾阴虚:患儿头大,颅缝裂开,前囟宽大饱满,张力高,面色  白,头额青筋暴露,神呆烦躁,体瘦颈细,呕吐惊厥,落日征明显。

  加大椎、风池、风府、水分透中极、足三里、阴陵泉透三阴交。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按中医辨证分型除肾阳虚外,余均据症选配穴。针刺采取短时间中等度刺激的方法,轻捻转慢提插,每穴捻转3次,紧插慢提1次,如此3遍后出针。每次针毕加捏脊3遍,即由尾骶部捏至背肩部作一遍,手势要轻而缓,或沿督脉和膀胱经用皮肤针轻度叩打3遍。每日1次,30天为一疗程,停针3~5天续治。三疗程无明显效果者,宜改用它法。

  (三)疗效判别标准

  痊愈:头围恢复至同龄儿童标准限度以内,前囟平坦或凹陷,颅缝完全闭合,四肢活动及纳食二便均正常;

  有效:头围正常或稍超过同龄儿童标准限度,前囟略突起或平坦,但张力不高,其他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

  无效:经一~三疗程治疗,体征症状均无明显改善。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水沟、支沟、四神聪、合谷、水分、阴交、中极、水道、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复溜;2、风府、风池、大椎、命门、腰俞、殷门、委中、承山、绝骨。

  (二)治法

  每次取用1组,按患儿情况酌情加减。早期以点刺或作短时间的刺激为主,待适应后,四肢穴可留针20~30分钟。每次刺针之前,先以皮肤针叩打夹脊穴,自上至下轻叩,直至皮肤潮红。对尿少、囟门不缩小及肢冷者,用艾条回旋灸水分、阴交、关元穴,每次5~10分钟。为加强效果,可在患儿头部外敷中药。针刺每日1次,30~5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0天。中药隔日1敷。

  外敷中药制备:大戟10克、芫花10克、甘遂10克、商陆10克、冰片1克、麝香10毫克,共研细粉,以醋或凡士林调成糊状配。

   针灸

  (一)取穴

  主穴:百会、关元、涌泉。

  配穴:阻塞性脑积水加肾俞、脾俞;交通性脑积水加大椎、命门。

  (二)治法

  均采取先针后重灸之法。主穴必取,配穴据不同症型而选。关元行补法,涌泉行泻法,均于得气后即出针;百会施平补平泻法,留针1小时。配穴亦于得气后取针。然后选穴施灸。其中,百会、涌泉必灸。用周氏灸架固定艾条,每穴均须灸完1支艾条,以穴区局部潮红,不发泡为度。每日1次,3个月为一疗程,停治1月后再进行下一疗程。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