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信息通道分析表明,单独的神经,血管,淋巴管,间隙,缝隙、等作为信道均具有不完备性。经络的信道是总体上优化,具有最大历史兼容性的有序结构。是进化的结构(1)。作者并对这一结构特征给出了发育生物学的解释(2)。认为在血液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发生和发育阶段,平行于体轴的经络主干区域的细胞,通信能力和代谢能力稍微强一些;产生的细胞因子(血管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要少许丰富些、特异些。从这点出发,就形成了以经络为轴心的细胞因子梯度分布优势,梯度方向与经络垂直,与横向体节方向一致。这种偏离平衡态的梯度分布,役使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向经络区域生长。经络成了靶目标,先期到达经络的毛细血管强化了这一过程。经络是役使毛细血管和神经总体上横向生长的序参量,是时变优化的系统性结构。本文进一步追向,经络主干为什么成纵向分布?胚胎时经络区域细胞的上述特异性有合理的历史依据吗?
1 信息能量分子微观运动与机体宏观运动的跨尺度关联早在胚胎的三胚层阶段,机体就出现了诸如脊索等平行于体轴的纵向结构。经络的早期发生也是类似情况,它对应着生命进化的早期阶段。这迫使我们追溯到那遥远的早已消失的年代里。
在原始海洋里,多细胞前向运动的动物进化出来。它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捕食过程中,身体的运动总是由一个固定的“头部”作导向。这类前向运动的原始动物,成了以后所有前向运动动物的祖先,包括人类在内。
原始前向运动的多细胞动物在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出现以前就已游动在海洋中觅食了。在细胞间隙和缝隙中充当能量和信息的小分子物质,在分子水平这个微观尺度上,尺度效应、表面效应等,使得它所处的微观力学环境十分复杂。
假若这些原始动物的运动成无前向性或静止状态,这些运动的小分子的动量和受到的冲量,在各个方向出现的机会和大小可看做是均等的。其概率向量分布成各向对称的无序状态。当进化到前向运动阶段时,身体总是向一个“前方”运动。受这种前向变速运动的关联,上述分子的冲量和动量概率向量分布失去原来的无序对称性;在与身体前向纵轴平行的方向分量X上,量要大些,靠近的几率多一些。这种具有定向运动优势的小分子的集合,包括细胞间隙中的一些游离组织液,会形成总体上信息和能量的纵向传输优势。在细胞间隙和缝隙中,这种传输具有一定的双向性。
2 进化的一般规律和经络的进化。
上述纵向冲量概率向量分布优势是不断发挥作用呢?还是无所作为呢?对于一个具体的生命而言,这种不均衡产生的影响似乎是微不足道的,难以观察的。但是几百万年、几亿年、世世代代这种持久的优势作用就是另一回事了。
一块几乎没有什么可塑性的石板,上面压了一些鹅卵石。几年过去了,好像没产生什么变化。但是几千万年过后,石板被压出很深的卵石坑。所谓水滴石穿也是如此。
从进化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原始动物的细胞由分工到分化,从简单到复杂。后来同形体节出现,这是一种不断重复的结构,如现有的沙蚕、医蛭的大部分体节中都重复排列着肾管等。接着又有异形体节的动物进化出来。此时同形体节中一些重复的结构和功能,逐步由一些取得优势地位的少数同类器官去完成。表现为一个不断分化和收敛的过程。于是进化展现为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有序性逐步增加。
从身体的纵轴看,机体结构也有一个分化和进化的过程。胚层的出现、腹背的分化、左右两侧、脊索的出现等都是原始纵向结构分化和进化的结果。纵向结构的进化过程有着与生物整体的进化过程相一致的原则。进化过程的一般规律并不因为视角不同而改变。
经络现象的研究提示我们,原始前向运动动物纵向动力学优势特征,深刻地影响着进化过程。随着机体体积的增大和分化,纵向优势分布特征在整体上的均衡性被打破,分化为流阻不同的纵向带状构造。一些带的流阻较低,它们成了原始以纵向分布为特征的经络区间。
当血液循环系统进化出来时,毛细血管的生长需要血管形成因子诱导,由于原始经络处信息能量分子流动性略好些,新陈代谢水平会略高些,产生的诱导因子也略多些。导致毛细血管在经络处的分布密度略大些。经络处信息能量通道原来要由细胞间隙和缝隙组成。毛细血管的出现为经络增加了新的成员。毛细血管本身受到前向宏观运动的关联和经络区间流通性较好的影响,有一部份方向的分布与经络方向较为一致。经络处毛细血管较密,方向较“顺”,这又使得经络处血流量较大,流速较快。血管脉动本身也为经络物质在间隙和缝隙中的传导提供了新的动力源。原来经络处物质交换条件较好,新陈代谢较旺盛的纵向特性得以维持和强化。
神经系统出现后,其生长过程也需要神经生长因子(NGFs,…)诱导。这种情况与毛细血管生长的情况类似,毛细血管又是神经未稍生长时攀爬的支撑体。神经末稍在经络区域富集,为经络增加了新的结构成员。它使经络区域信息的提取和传送有了新手段;同时他对微血管的调节作用,使得血管成为受控对象。这样经络处的信息能量传输不仅是具有量的优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变成可调节的了。这使经络传输原动力的有序性增加。以纵向分布为特征的经络结构与功能又一次发生了质的进化。
随着生物的进化,前向变速运动的能力也在增大。形成正反馈有序兼容进化过程。不断离开平衡态的经络,役使着各类成员靠拢在自己的旗帜下;并将他们一个个培养成优异者;从而也使自身不断得到优化;并逐渐进化为现代的经络系统。那遥远的年代早已消失,有序的进化过程通过遗传烙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经络穿越历史时空,始终保持着有序优势特征的纵向分布。
将这一过程解析开来发现。现代经络的初步研究:经络存在先天因素;富线粒体ATP细胞线路(3);表皮细胞层缝隙连接集中(4);富含疏松结缔组织,体液渗透性好,流阻较低,新陈代谢旺盛(5);经络处毛细血管较密,方向较“顺”(6,7);神经末稍富集(8-10)。这些不同的实验和看似不相容的学说,都在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为上述理论提供着证据。
3 结论(1) 原始前向运动的动物,体内信息和能量分子的微观运动与机体宏观前向非匀速运动跨尺度(距离尺度、历史尺度)关联;其冲量和动量概率向量分布,在身体前向纵轴方向分量上,量要大些,靠近的几率多一些。这导致总体上信息和能量的纵向传输优势。机体纵向构造的分化和进化过程,与总的进化规律相一致。上述优势导致逐渐分化出原始的、纵向通透性较好的低流阻区间。这种偏离平衡态的结构,在进化中役使着各类成员靠拢在自己的旗帜下;并将他们一个个培养成优异者,从而也使自身得到优化。随着进化,前向变速运动的能力也在增大;原始经络离平衡态越来越远;这形成正反馈有序兼容进化过程。有序兼容性使经络变得复杂,成为有序优化的系统性结构。正反馈导致进化过程加速;进化速率出现非线性。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类似这种正反馈的适应和发展,可能是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经络的起源与进化理论与这种生物大爆发的速度相匹配,相佐证,也是进化论的要求。毕竟现存的高等生物都遍历过那段辉煌的历史。
(2)经络是动物对非匀速前向运动自然规律的利用、适应和发展。其中的一些细节,人类可能永远也抹不去罩在上边那厚厚的灰尘。不仅仅是动物,生物界中同步进化的植物,对“力”自然规律的利用和适应也达到了很高水平。例如蒸腾作用中吸收和输送水分的过程等等。难道说动物不顺应、不利用“力”的自然规律,是个例外。如若不是,那其中不也隐含着经络力学起源的合理性吗。作者认为,进化过程中生物“借力”是普遍的。经络的起源与进化,只是物种起源与进化一般规律在纵向结构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他自身也丰富了这种一般规律。经络具有进化稳定性。
(3)经络从原始状态逐步分化、进化并收敛为以纵向分布为主的紧集。经络的有序兼容进化过程,通过遗传烙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经络的纵向优化特征得以继承和发展。胚胎发育阶段,纵向分布的经络主干区域的细胞,通信能力和代谢能力稍微强一些;产生的细胞因子少许丰富些、特异些的合理依据深藏在历史之中。经络离开平衡态,逐渐远去,成为役使毛细血管和神经总体上横向生长的序参量。经络是发育稳定的,这源于进化稳定性和遗传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