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四神聪、风池、角孙、水沟。
配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后溪、环跳、阳关(腰)、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绝骨。
失语、流涎加哑门、廉泉、通里;牙关不利加颊车、下关;小便淋涩不尽加关元、中极、三阴交;眼睑麻痹加阳白、鱼腰、攒竹。
(二)治法
每次取主穴2~3穴,但四神聪必取,配穴加3~4穴。操作时要求单手快速进针至皮下,然后持针向下捻进,持续捻转5分钟。6岁以内有针感后捻转数次即出针。7岁以上留针20分钟,每隔5分钟运针1次,要求保持良好的针感,以加强疗效。隔日1次,15次为疗程,疗程间隔5天。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四神针、智三针配穴:好动难静属阳证者加太冲、合谷、内关、劳宫、涌泉;喜静少动属阴证者,加痖门、通里;运动障碍加曲池、肩Yu、外关、环跳、阳陵泉、悬钟;久病体弱,加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肾俞。
四神针位置: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旁开1.5寸,共四针。
智三针位置:即神庭穴一针,左右本神穴各一针,共三针。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据症而加。用30号1.5寸不锈钢毫,头部平刺进针1寸左右,四肢直刺进针至常规深度,得气后留针30分钟,间隔10分钟捻转行针1次,平补平泻,阴阳偏胜者,随症施用补泻手法。前20天每日针刺1次,以后隔日1次,全疗程四个月。
体针(之三)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肾俞、三阴交、脾俞、中脘、气海、绝骨、命门;2、四透。
配穴:手足拘挛加太冲、合谷;肢体瘫痪加足三里,阳陵泉透阴陵泉,曲池透少海、外关;痴呆加心俞、通里、神门、丰隆;失语加痖门、廉泉;耳聋加听宫、耳门;目盲加睛明、阳白、四白;吞咽困难加天突、人迎、风府;流涎加地仓、颊车、合谷。
四透穴位置:指前顶、后顶穴及左右络却穴,四穴均针刺沿皮透向百会穴。
(二)治法
主穴每次任选1组,2组交替轮用。在进针时,要求做到稳、准、轻、快。进针后,则按“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运用手法。先求得气,当出现沉、涩、紧等手感时,予以徐疾补泻手法,根据患儿配合情况,留针2~10分钟。每组穴位,全部选用。再结合具体症情,选加辨证穴。
配穴,其中太冲、合谷两穴均宜用泻法,紧提慢按,反复运针2分钟,留针10分钟。再用紧按慢提之补法,反复运针2分钟,留针10分钟。余穴用补中泻之法,即先进针至天部(浅部1/3处),紧按慢提数下,得气后插至地部(即应针的深度),旋以紧提慢按之法数次,留针15~20分钟,其间按上法运针3次。精明穴宜缓缓进针,深度达1寸左右。
上述诸法宜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间隔2~3日后,继续下一疗程。
(三)疗效判别标准
近愈:智力、语言,肢体活动功能等基本恢复正常。
有效:智力稍差,语言断续或口齿欠清,肢体活动功能显著改善。 无效:智力低下,肢体活动功能仅部分或未见恢复,余症改善均不明显。
头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3组。1、运动区上、中、下区;2、语言一、二、三区;3、精神情感区。
配穴:哑门、百会、神庭。
精神情感区位置:在血管舒缩区和胸腔区之间,平行于前后正中线,左右各旁开2厘米,进针至胸腔区的上点。
(二)治法
本法以穴位注射头针穴为主。
药液:乙酰谷酰胺250毫克/1支和呋喃硫胺20毫克/1支。临用时将上药各1支混合。
主穴据症选取:瘫痪取第1组,语言障碍取第2组,智力低下取第3组。采用穴位注射之法:以5号齿科针头沿皮下刺入,进针约4厘米,然后边推药边缓慢退出注射针头。每穴注药1毫升,拔出针头后局部按压20分钟,防止出血,并在6小时后热敷,以促进药液吸收。配穴酌加,以针剌法,进针至得气后运针1~2分钟即去针。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3天。120次为一总疗程,病情严重者要求治疗二、三个总疗程。
头针(之二)
本法除按大脑皮层机能定位选区外,还选不产生定位症状的皮层受损区。
(一)取穴:
主穴:颞3针、额5针、运动前区。
颞3针位置:翼点(眼外眦向后3.5厘米,再向上2.5厘米处)至顶骨结节连线。第1针:自顶骨结节下缘前方约1厘米处向后刺3厘米;第2针:耳尖上约1.5厘米处向后刺3厘米;第3针:耳尖下2厘米再向后2厘米处向后刺3厘米。以上3针皆与水平线成15~70°角。作用:增强感受性语言和记忆的储存。
额5针位置:距发际上2厘米,左右大脑外侧裂表面标志之间,由前向后共刺5针,每针刺3厘米长。作用:主治精神障碍,智力减弱。
运动前区位置:位于运动前区3~4厘米的三角地区,可扎3针,中间1针系自运动区上点向前4厘米处进针,再向后扎3厘米处,左右间距约1.5厘米,各扎1针。作用:主治痉挛性肌张力增高。
(二)治法
以28号1.5寸毫针迅速刺入皮下,深度最好至帽状肌腱膜下,不捻转,不强刺激,留针90分钟至120分钟,留针时间要求患者自由活动。隔天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5~7天后,继续下一疗程。
电针
(一)取穴
主穴:百会、前顶。
配穴:分2组。、1、髀关、足三里、阳陵泉、然谷、悬中、复溜;2、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第一疗程加第1组配穴,第2疗程加第2组配穴。进针得气后,接G6805电针仪,用连续波,频率3~5次/秒,剌激量以患者可耐受为度,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同时进行康复训练,每日5~6次。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于治脑瘫术后下肢肌力下降患儿。
疗效判别标准:
优:仰卧直腿抬高可持久10秒,分腿 >60度,屈踝关节90度,俯卧挺腿持久5秒,可自行站立及蹲位起立;良:仰卧直腿抬高持久5秒;分腿在40~60度,屈踝关节70~90度,俯卧挺腿仅可后挺离床,可扶持站立,可扶物蹲下,但不能起立;一般:仰卧直腿抬高仅离床,分腿20~40度,屈踝关节50~70度,由人扶持站立,扶物不能蹲下;不理想;以上要求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