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活的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ymuriumi)喂给小鼠,如果要使小鼠发病死亡,需要10万个细菌;如果先给小鼠口服链霉素,把小鼠肠道中的正常菌群都杀死,则只要10个活菌就可置试验鼠于死地。两者菌量竟相差1万倍,表明正常菌群有拮抗病原菌作用。这种现象在人类中也可以见到,例如大肠埃希氏菌、变形杆菌、肠球菌等正常菌,可以抵抗引起痢疾和伤寒的志贺菌和伤寒沙门菌等病原菌。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拮抗。
生物拮抗的方式有多种。乳杆菌、大肠埃希氏菌等能产生细菌素,可以抑制一些肠道病原菌的生长;某些真菌、放线菌能产生抗生素,抑制或杀死不同种的敏感病原菌;口腔中的血链球菌、阴道的乳杆菌能产生具有杀伤作用的过氧化氢;肠道正常菌群中,99%以上是厌氧菌,它们依靠其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在营养竞争方面压倒处于劣势的需用氧性病原菌。还有一种方式称为占位性保护。现在已经知道,病原菌侵入宿主机体后,首先要以其特殊结构(配体)和机体的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也就是说,病原菌和宿主细胞粘附在一起是引起感染的第一步。如果这些细胞受体早已被正常菌群的配体结合而“占位”,那么后来的病原菌就无“位”可结合,当然不可能形成感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