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药词典 > 正文

外用药——砒石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别名】砒黄(《日华子本草》),信砒(孙用和),人言(《本事方》),信石(《救急易方》)。

  【英文】ArsenicSublimateorArsenolite【拉丁】Arsenicumsablimatum【商品名】红信石(又名红信、红矾、红砒、红砒石),白信石(又名白信、白砒、白砒石),砒霜。

  【处方名】红砒、白砒、红信、白信、砒霜、人言、砒石、信石、白砒石等。

  【性味】味辛、酸,性热,大毒。

  【归经】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蚀疮去腐,杀虫,祛痰定喘,截疟。

  【考证】  砒石原称砒黄,《日华子》即有记载。《开宝本草》将其附“砒霜”条下。《本草图经》云:“砒霜(实指砒石)旧不著所出郡县,今近铜山处亦有之,惟信州(今江西上饶一带)者佳。其块甚有大者,色如鹅子黄,明澈不杂。此类本处自是难得之物,每一两大块真者,人竞珍之……必得此类乃可入药。其市肆所蓄,片如细屑,亦夹土石,入药服之,为害不浅。”并附有“信州砒霜”图,呈石块状至片屑状。《本草别说》云:“今信州有砒井,官中封禁甚严。生不夹石者,色赤甚如雄黄……近火即杀人……烧烟飞作白霜。”《纲目》单列“砒石”条,并云:“生砒黄以赤色者为良。”据以上对砒石的描述,谓其呈块状、片屑状,色如“鹅子黄”,或色赤如雄黄,“明澈不杂”者良,以及经火煅升华则生成白色砒霜,有毒,均与天然的含砷矿物砷华的形色、特点和毒性相符。

  ①《纲目》:“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信州,故人呼为信石,而又隐信字为人言。”“医家皆言生砒轻见火则毒甚,而雷氏治法用火煅,今所用多是飞炼者,盖皆欲求速效,不惜其毒也,曷若用生者为愈乎。”②《内科新说》:“信石有大毒,服之令胃热剧,骤生大炎,甚至溃烂而死,至痛至苦。信石虽有大毒,少用些微入药,则大有功力。作信石水母,用上等信石一钱二分,加盐二钱,雨水一斤,微火熬至十二两,碱与信石融合,两俱不见,是为信石水母。每用信石水母一两,加清水十二两,每服一两,日服二、三次,计服每一两,雨水中仅有信石十二分厘之一耳。此水治发寒热疟证,大有效验,并能治皮病各种癣。”

  【药源】为氧化物类矿物砷华Arsenolite,或硫化物类矿物毒砂Arsenopyrite、雄黄Realgar、雌黄Orpiment经加工制成的三氧化二砷。

  【形态】1.砷华Arsenolite晶体结构属等轴晶系。晶形为八面体,偶尔也有菱形十二面体。歪晶为粒状、板柱状;微晶呈星状、毛发状;集合体呈钟乳状、皮壳状和土状。无色至灰白色,多数带灰蓝、黄或红色色调。条痕白色或带有黄色。有玻璃至金刚样光泽,无晶面可见时则为油脂、丝绢样光泽。解理多组完全,交呈棱角。极脆。硬度为1.5,相对密度为3.7~3.9.能缓慢溶解于水。有剧毒。

  生产于江西、湖南、广东、贵州等地。

  2.毒砂Arsenopyrite参见“盘石”条。

  3.雄黄Realgar参见“雄黄”条。

  4.雌黄Orpiment参见“雌黄”条。

  【产地】主产于江西上饶,湖南衡山、零陵、邵阳,广东连县、阳山;贵州亦产。销全国各地。

  【采收】少数选取天然砷华矿石,除去杂质即可。多数是用毒砂、雄黄或雌黄加工制成,取毒砂、雄黄或雌黄,砸成小块,燃之,燃烧时产生气态的三氯化二砷及二氧化硫,冷却后,三氧化二砷即凝固而得。二氧化硫另从烟道排出。

  【炮制】1.砒石《圣济总录》:“夜间露七夜,收研细。”《普济方》:砒石“四两,分作十块,先以出山铅八两,于锅子熔成汁,用铁钳逐块钮砒擦入铅汁中候尽化,以铁筋搅极匀,取出,候裂自然分开,去铅不用,砒如琥珀……研细如面。”《医学纲目》:“水飞。”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碾细。医学教育网搜集

  2.制砒石(1)豆腐制《串雅补》:“用豆腐一大方块,中挖一池,放信石于池内,以原豆腐盖好,煮一炷香,去豆腐用信。”现行,取净砒石捣碎,加入豆腐和水,使水浸过料面,煮8h,至豆腐变黑变硬,除去豆腐。每砒石100kg,用豆腐20kg.(2)煨制《扁鹊心书》:“凡用砒要将萝卜切去盖,下段挖空,入砒,以盖盖好,纸包,火煨透存性,取出。”《嵩崖尊生》:“面裹煨熟。”现行,取原药材,砸成小块,用白面包裹,置热锅内,不断翻动,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剥掉白面。每砒石100kg,用白面50kg.(3)矾制《急救仙方》:“用白矾铺地火煅七分。”《医宗粹言》:“每将砒石一两打碎,用明矾一两为末,盖砒上贮罐中,入明火一煅,以矾枯为度,砒之悍气随烟而去,驻形于矾中者庶几无大毒,用之不伤也,用砒霜即用矾霜是也。”《外科大成》:“白砒与明矾共为末入小罐内,炭火煅红,青烟尽,白烟起片时,约上下通红,住火置地上,一宿取出。”《纲目拾遗》:“白砒净末一两,白矾净末二两……研极细末,铁勺熔成饼,入炭火煅,烟净取出,去火毒为末。”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尘,专柜保存。

  【商品情况】  红信石:又名红信、红矾、红砒、红砒石。为不规则的块状物。白色,有黄色和红色彩晕。以块状、具晶莹直纹、色红润、无渣滓者为佳。

  白信石:又名白信、白砒、白砒石。为不规则块状物。无色或白色。以块状、具晶莹直纹、色白、无渣滓者为佳。

  砒霜:系由砒石升华精制而成的三氧化二砷(As2O3),呈白色粉末状,剧毒。

  【药材特征】  砒石有红、白之分,药用以红砒为主。

  (1)红砒呈不规则块状。淡红色、淡黄色或红、黄相间。略透明或不透明。具玻璃样光泽或绢丝样光泽或无光泽。质脆,易砸碎,断面凹凸不平或呈层状。气无,烧之,有蒜样臭气。极毒,不能口尝。

  以块状、色红润、具晶莹直纹、无渣滓者为佳。

  (2)白砒无色或白色。有的透明。质较纯,毒性比红砒剧。

  以块状、色白、具晶莹直纹、无底、无渣滓者为佳。

  饮片性状:砒石为不规则碎块状或细粉。余见前述。

  【应用】用于痔疮,瘰疬,溃疡腐肉不脱,走马牙疳,顽癣。砒石外用,有祛腐生新,蚀疮排毒之功效。治漏管不合,可单用本品研末作药捻蚀去漏管;治痔疮翻花,则常以本品与明矾配伍作散用,或如现代临床枯痔液作注射用以枯散痔核;治瘰疬、结核,砒石与浓墨为丸敷贴疮上,或配黄柏、芦荟等泻火解毒之品内服;治一切疔肿痈疽恶疮,砒石与雄黄、硇砂等涂疮上使溃破排脓出毒,如《卫生宝鉴》保生鋌子。用于走马牙疳,同大枣去肉,煅研搽患处。用于顽癣,则可配枯矾、斑蝥,以白醋浸泡后涂搽;治鹅掌风,本品用麻油煎涂,有杀虫止痒之功。

  用于寒痰哮喘,疟疾,休息痢等证。砒石性热,祛寒,劫痰定喘,并能截疟。故治寒痰哮喘,用本品与宣肺的豆豉为伍,如《本事方》紫金丹;如风痰喘促,则与杏仁、蝉衣等祛风化痰之剂配用,如《济生方》定喘丹。用于截疟,本品可与绿豆、硫黄研末制丸服,如《卫生宝鉴》一剪金。用治休息痢,可单用砒石为末,熔于黄蜡中为丸,冷水送服;若一二年不瘥而腹痛者,可与补火助阳之硫黄配伍共奏温阳祛寒止痢之功,如《局方》缚虎丸。

  【用量】0.00-0.00g

  【禁忌】用时宜慎,体虚及孕妇、哺乳妇女禁服,肝肾功能损害者禁服。应严格控制剂量,单用要加赋形剂。外敷面积不宜过大。注意防止中毒。中毒表现:急性中毒约在用药后1~2h(快者15~30min),出现咽喉烧灼感,口渴流涎,上腹部不适,剧烈呕吐,继而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腹痛,泻下粘液血使或米汤佯粪便,甚至血水样便,可引起脱水、酸中毒及休克。神经系统症状主要是头晕、头痛、烦躁不安,惊厥,昏迷,或胸闷气急,腹式呼吸消失等膈神经麻痹症状;或出现循环衰竭;血尿,尿闭;黄疸等,一般于24h死于贫血。其特征是“七窍流血”或肝、肾功能衰竭和呼吸中枢麻痹。慢性中毒可见食欲减退,疲乏,迟钝,发落视蒙,烦躁,肢麻,腿痛跛行;长期接触者,皮肤可见青铜色色素沉着,指甲薄脆易损,失去光泽。解救不宜用催吐法,可用赤石脂末30g,鸡蛋清(6~8只量),水调冷服,以吸附砒石和保护胃肠粘膜,阻止胃肠对毒素的吸收。若服药超过3~4h者,可用芒硝冲水服,以泻下排毒。并用绿豆120g,甘草30g,夏枯草30g,水煎冷服。《纲目》:“若得酒及烧酒,则腐烂肠胃,顷刻杀人。”“凡头疮及诸疮见血者,不可用此,其毒入经,必杀人。”

  【附方】  1.治五痔好白矾四两,生砒二钱半,朱砂一钱(生研,令十分细)。上各研为细末,先将砒安在建盏中,次用白矾末盖之,用火煅令烟绝,其砒尽随烟去,止是借砒气于白矾中,将枯矾取出,研令为细末,再入朱砂末。水调涂痔上,一日三次,痔头变焦黑,不数日能自落。(《魏氏家藏方》枯药)

  2.治瘰疬信州砒黄细研,滴浓墨汁丸如梧桐子大,于铫子内炒令干后,用竹筒子盛。要用于所患处灸破或针,将药半丸敲碎贴之,以自然蚀落为度,觉药尽时更贴少许。(《灵苑方》)

  3.治鼠疬信石(入绿豆同研)、斑蝥(去足、翅,为末)。上面糊为丸,黄丹为衣。用时打破,以醋浸一宿,其疮先以艾灸,次用此抹。(《朱氏集验方》)

  4.治走马牙疳信砒、铜绿各一分。研为细末,摊纸上,涂疳蚀处。(《普济方》青金散)

  5.治童子遍身生云头癣,作圈如画,或大如钱,或小如笔管文印砒石一二分。研极细,以米汤五六匙稀调。以新毫笔依癣圈涂之。(《本草汇言》)

  6.治男子、妇人久患咳嗽,肺气喘促,倚息不得睡卧,累年不瘥,渐致面目虚浮蝉蜕(洗,去土、足、翅,炒)、杏仁(去皮、尖,炒)、马兜铃各二两,煅砒六钱。上为细末,蒸枣肉为丸,如葵子大。每服六七丸,临睡用葱茶清放冷下。服后忌热物半日。(《局方》定喘瑞应丹)

  7.治遇天气欲作雨便发(鼻句)喘,甚至坐卧不得,饮食不进白砒一钱(生用),枯矾三钱(另研),淡豆豉(出江西者)一两,水润其皮,蒸研如泥,旋加二味末合匀。上捻作丸,如绿豆大。但觉举发,用冷茶送下七丸,甚者九丸,以不喘为愈。再不必多增丸数,慎之慎之!小儿服一二丸殊效。(《万病回春》紫金丹)

  8.治疟疾人言一两(为末),飞面四两(与人言水和软饼,锅内焙干,为末用),白扁豆(末)二两,细茶(末)二两。上同和匀。每服小半钱,已前半日用温茶调下,再用水荡下。忌食酒面鱼等。(《袖珍方》不二散)

  【文献】

  【医论】1.论砒霜热毒甚于砒石,非疟疾所宜 缪希雍:“砒霜,禀火之毒气,复兼煅炼,《本经》虽云味苦酸,而其气则大热,性有大毒也。酸苦涌泄,故能吐诸疟风痰在胸膈间。大热大毒之物,故不可久服,能伤人也。”“砒黄既已有毒,见火则每愈甚,而世人多用砒霜以治疟,不知《内经》云夏伤于暑,秋必疾疟。法当清暑、益气、健脾,是为正治,岂宜用此大热大毒之药。如果元气壮实,有痰者服之,必大吐,虽暂获安,而所损真气实多矣。”(《本草经疏》)

  2.论砒霜虽有大毒,又为治病之必需 张石顽:“砒霜疟家常用,入口吐利兼作,吐后大渴,则与绿豆汤饮之。砒性大毒,误食必死。然狂痴之病,又所必需,胜金丹用之无不应者。枯痔散与白矾同用,七日痔枯自落,取热毒之性以枯歹肉也。”(《本经逢原》)

  【成分】砒石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或名亚砷酐(Arse-nousoxide,Arsenousacidanhydride,As2O3),白色,八面体状结晶,三氧化二砷加高热可以升华,故精制比较容易;升华物普通名砒霜,成分仍为As2O3.红砒是除含AS2O3外尚含红色矿物质的一种砒石。主含六氧化四砷,As4O6,如含三价铁及硫化物则显红色;天然品经分析尚含少量锡、铁、锑、钙、镁、钛、铝、硅等元素;加工品的杂质成分取决于原料和加工过程。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